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当前扩大居民消费的着力点在哪里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9-05-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扩大消费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 本要求。从中长期来看,我国扩大消费应以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加政府公共支出为主要着力点,不断深化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

  总的思路可以概括为:提高两个比重,调整三大结构,深化四项改革。即: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公共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政府支出结构和城乡二元结构;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资源价格和税费改革,垄断性行业改革,税收制度改革。

  1,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按照十七大的要求,采取综合措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一是合理确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并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二是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适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和完善工资指导线,保证非垄断行业的工资平均增速要快于经济增长速度。三是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加大政府的货币化转移支付,逐步提高扶贫标准、低保标准、抚恤标准和养老金发放水平。四是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农产品价格和生产,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本地非农就业和回乡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继续扩大和完善对农业生产“直补”和社保补贴,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五是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持股市的健康发展,扩大股市的财富效应;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力度,减小房价过快增长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发挥住房的长期财富效应;拓宽居民金融投资渠道;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六是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按照“提低,扩中,调高”的思路,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整顿分配秩序;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次分配机制。

  2.优化政府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支出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增长快于政府总支出增长,大幅度提高公共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

  一是大幅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如果我国在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时,这三项公共服务支出比重要达到当前的国际平均水平,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人民币汇率水平,按不变价计算,这三项支出比重每年应提高至少3个百分点。如果再考虑人民币升值、现价等因素,三项支出比重提高的速度应更快。

  二是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本目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政府支出的标准差和居民消费的标准差高度相关,各地区政府支出差异的扩大加剧了各地区居民消费差距的扩大。因此,应加快确立并实施最低公共服务支出标准,增加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投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同时,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制化建设,尽快建立起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的模式。

  三是适当增加政府货币转移支付,并且更多地向农村和低收入群体倾斜。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进城务工人员就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的收入风险;继续扩大和完善对农业的生产“直补”,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尽快转变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对城乡低收入家庭的社保支出给予适当补助,减轻其缴费压力。

  四是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抓紧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包括优先发展教育投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促进就业支持机制,医疗卫生事业保障机制,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筹集机制等。

  五是创新准公共产品的融资方式,节省政府相关投资。一些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基础设施,应尽可能吸收民营资本投入,减少政府支出,以便将这方面的资金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支出。

  3.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调整城乡二元结构

  在居民收入、城镇化水平、居民消费倾向这三个直接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因素中,城镇化水平是促进我国居民消费率提高的唯一因素。因此,应将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率的战略举措。从国际经验看,农民向城市流动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农村消费比重还会继续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难以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我国扩大农村消费应有更宽广的视野,不能就农村考虑农村,应以城乡统筹为基本立足点,以加快农民转移为主要着力点,让农民变成市民,让农村消费变成城市消费。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约1.32亿人,若假定其中的20%变成市民,其消费水平达到城市居民平均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