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把中等城市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9-02-23

【来源:中国证券报】

内容提要:2008年,受国际和国内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开始转入下降通道。在没有形成新的市场投资热点之前,政府投资的拉动作用以及社会投资的跟进程度将是有限的,短期内宏观经济很有可能“启而不动”。

为此,建议下一步应将“中等城市”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通过加快中等城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充市场容量和扩大市场需求,带动民间投资增长和激活居民消费,进而消化过剩产能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一、宏观经济有可能

  “启而不动”

  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一系列强有力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政策的积极效果开始有所显现。主要体现在:工业增速小幅反弹;钢铁、电力等主要工业产品生产有所恢复;货币信贷增速明显加快;部分商品出口开始有所回升;消费需求实际增长有所加快。虽然目前经济运行和前几个月相比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宏观经济由此可以扭转下滑势头,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宏观调控政策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短期内宏观经济很有可能“启而不动”。(见附表)

  (一)对市场预期的不确定可能使政府扩大公共投资启动经济的举措得不到企业的响应

  当前,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已经陷入衰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速度也开始明显放缓,亚洲一些对贸易依赖度较高的国家出口受到严重冲击。目前,对全球经济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到今年年底才可能复苏。2009年全球性经济衰退除了从市场需求、市场价格、汇率和外资利用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消极作用外,更严重的是影响国内外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信心,悲观预期很可能使政府扩大公共投资启动经济的举措得不到企业的响应。

  1998年我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连续几年增发长期建设国债扩大政府支出,投资和经济增长直到2000年才开始逐渐回升,而此时也正值世界经济开始回暖。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比1998年要严峻得多,因此,在全球经济没有企稳之前,无论是国际资本还是国内社会投资者都将有可能非常谨慎,市场预期不乐观将使启动经济面临一定的难度。

  (二)外部需求持续低迷将会进一步加深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外需萎缩将从三个方面对我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一是影响出口增速进一步回落,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下降。近几个月来,我国进口降幅大于出口,进口在某种程度上是外需的先行指标,出口快速下滑、进口以更快速度下滑,预示着未来我国出口前景依然十分严峻。历史经验表明,加工贸易进口增速的大幅度回落是加工贸易出口增速大幅度回落的前导,由此可以判断,今年我国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一季度的出口形势将会更加严峻,我们预计全年出口增长率有可能降至零左右,出口不但可能对GDP增长没有贡献,甚至有可能还会拖累经济增长。二是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冲击已经开始从传统大宗商品向机电等电器及高新技术产品蔓延,今年外销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将会更加明显,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能过剩压力会进一步增大。出口企业亏损或破产将继续增加,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三是长期以来,我国出口需求与投资需求之间有着密切的联动性,出口增长大幅回落必然将带动与出口相关的投资需求下降,进而将影响整个投资增长放缓。

  (三)短期内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空间有限,扩大内需的乘数效应比预期的可能要小

  当前我国启动经济的宏观背景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最突出的表现在1998年经济实现软着陆后国内需求开始酝酿着巨大的扩张力,尤其是居民“吃、穿、用”需求满足以后,“住”和“行”在住房体制改革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共同刺激下迅速掀起了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高潮。然而,目前房地产和汽车市场经过近10年的高增长后开始进入调整期,且调整有可能持续一段时间。扩大政府投资其目的是带动社会投资,而社会投资增长必须要借助消费结构升级这一载体来实现。由于住房和汽车消费短期内难以回升,至今又没有新的可替代的消费热点出现,社会投资很难跟进,扩大内需的乘数效应可能比预期的要小。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结构升级受阻,还将导致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尤其是建材以及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生产能力闲置,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综合以上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有可能面临“启而不动”、陷入中期低迷的局面。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尽快消化存货和解决过剩生产能力升级问题,这不仅仅是短期经济增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启动与过剩供给能力相对应的市场需求,只有真正启动这部分需求,才能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解决经济运行所面临的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的双重矛盾,使经济重回上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