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8-07-29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北京前门大街上挂起崭新的“老匾额”;坐在怀旧的“当当车”里慢慢过街的人,却欣赏着其内超薄液晶电视转播的最新奥运信息。
如今还有谁能回忆起上个世纪这里热闹的商业场景?谁能体味到当年那些时尚名牌曾多么一物难求?在今天的更多人看来,老字号、老品牌或许只不过是现代科技洪流中的艺术品,只是人们记忆中的一个代号。
有少数运气好的,如北京的王致和、江西的四特酒,因为本就是百姓家常所用,所以至今,还活跃在中国市场上,但相比“飞利浦”、“人头马”这些国外老字号,国内这些有着百年甚至千年历史的品牌,其发展就显得慢了一点。且不说国际扩张,就是在国内,也还有着严重的区域消费倾向。并不是国内的产品质量不过关,也不是特色上不够吸引人。而是在观念、思路和品牌的打造方面,中国的老字号很难像那些国际性品牌,百年来都做到与时俱进,随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以及文化特征来调节自己各个方面的诉求。从而能够成为每个时代的焦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国内许多堪称国粹的老字号商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从根本上进行深入而有效的调整和改革。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要建立一个传达持久文化和体现品牌精神的老字号,是需要从产品线就开始挖掘和再造的工程,这是许多老字号不愿意去触及的变革。但如果不从这个根本上去改变,谁又能带给老字号在新时代的“第二个春天”呢?
名酒四特,典型案例
一个老字号的前世今生
在江西人的餐桌上,总能看到一款白酒的名字,这就是产自江西樟树,已有千年历史的江西名产“四特酒”。
年纪稍长的人都会记得,在上世纪50年代初,四特酒就已经是一款风靡全国的知名好酒。周总理、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对四特酒赞誉有加,同时在名酒品鉴专家那里,它也是以“清香醇纯,回味无穷”的美誉而获得了“特香型”这一独有的称谓。一时间,在国内白酒市场上,四特酒风光无限,所向披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又一批白酒、洋酒品牌丰富并壮大了国内的酒业市场,而品牌宣传和广告行为的叠加效应开始令消费者眼花缭乱,更多新鲜或强势的白酒品牌形象的树立,越来越凶猛的渠道竞争,造就了成功者。而在过去还未意识到变通的这个“高美誉度的老字号”却在不知不觉中“退守”江西这块最初的发源地。
尽管在一些北方城市,每当提起“四特”,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但更多的人总要补上一句:“不知道哪里有得卖啊?”其实,四特酒的市场份额还是颇具竞争力的,它在国内白酒行业的排名能够达到前12位。
四特人喜欢把现今的四特酒比喻成蓄势待发的火药。它在潜伏着、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从产品线到品牌和新规划的一系列锻造再升级。一旦引爆,必将成为国内白酒市场上“二次辉煌”的强大品牌,成为国内外酒类市场上一个难以估量的强大竞争对手。
预期这一切,不只源于四特酒集团从几年前便开始的体系改制与品牌疏理;不只源于它的掌舵人??廖昶董事长强烈的责任感和厚实的文化涵养。一个强大的四特团队,一个孕育现代发展力量的老字号品牌开始崛起了。处处呈现“热象”的四特酒,究竟是什么?带给这个千年老字号“第二个”勃发的春天。
细节失真,品牌先行
传统市场最具革命性
现在的中国白酒行业,正处在一个全新的历史定位时期。品牌再造和深入工程在中国很多名酒身上都开始看到效果。尽管酒行业是中国颇具历史的传统行业,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过去。在这个“竭力吆喝都要被淹没”的时代。“革命性”的品牌竞争开始成为行业内外的焦点。
尽管产品本身的质量判断依然是以各项指标为出发点的,但更多的企业似乎将目标对准了文化诉求以及概念上的炒作。对产品本身的研发只从种类以及如何获得销量的角度去考虑,而对口味、质量等一些可能不太和销量挂钩的细节方面,却采取了忽视的态度。这种发展不能不说是符合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但这样建立起来的品牌,恐怕就如空中楼阁。
四特酒一直是作为特香型白酒的代表和领袖,四特酒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质量攻坚战都做得很好,酿造工艺先进,品牌营销给四特带来无限生机和成几何级数的增长,同时,也带领四特的企业文化走上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过去的四特酒,以“老国营”的姿态稳稳抓住了国内部分市场。尽管那时的四特文化一直以“重产品质量、保传统品质”为出发点,和其他很多老字号一样,不愁卖,却阻止不了现在品牌影响力及覆盖区域的萎缩,逐渐失去了扩张壮大的霸气与冲力。
而今天的四特酒,“重产品质量、保传统品质”依然是四特坚持的重点,却已不再是品牌发展的出发点。但正是对产品质量的坚持使得四特扩张性的品牌传播有着雄厚的产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