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统制经济的本质是垄断经济

来源:中商联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3-03-04

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已成为普遍的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了,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二位。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在社会道德建设方面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不仅是商业领域、产业领域,甚至政府部门也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就是承诺不兑现。至于说商业经营方面的,是人所共知的。

为什么在当前的中国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已成为普遍的问题?参考西方国家,在我们这个发展阶段属于转型期,一种旧的体制还没有完全退去,新的体制还不完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间,体制上的缺失、不完善,空子是很多的。所以不管中国还是国外,这种现象是必然的。在英国的历史上就发生过这种情况,不仅是思想混乱,经济秩序也混乱。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诚信缺失,英国也曾发生过。当时他们所处的阶段就是工业化的初期,后来逐渐好了。这恰恰是市场经济不够完善的特征,是转型期所表现的思想混乱,且市场秩序混乱。

统制经济的本质是垄断经济

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不到位,表现就是在市场经济之外,还存在统制经济。政府部门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例如,国有经济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国有企业在一些重要部门、战略性部门,如石油、电信、铁路、金融等行业里继续处于垄断地位;各级政府掌握着支配土地、资金等重要经济资源的流向的巨大权力;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法治基础尚未建立,各级官员有着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他们通过直接审批投资项目、设置市场准入的行政许可、管制价格等手段,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进行频繁的干预。

统制经济的本质就是垄断经济,垄断经济在我们国家的背景之下,它实际的表现就是政府的垄断。这种垄断造成的后果是两大方面:一方面,垄断本身所造成的不平等,因为垄断的受益,它对国家的贡献跟正常情况很不一样,它占有大部分的资源,但是贡献很少,不成比例,并且它内部的分配大大超过它外部。比如水电行业,一个抄表员的收入比高级知识分子还高。另一方面,垄断的示范效应在社会上造成的心理和精神的影响是很大的。垄断行业和企业的内部分配很高,有的国企老总的年金,不是几十万,也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元。如果我们处理不好转型,转型不能顺利地实现,就很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转型陷阱”。

垄断不打破,就会造成官商勾结,诚信缺失,道德滑坡

这是个大问题。我认为,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进展缓慢,某些领域还有停滞,根子还在于改革不到位。

这就是说,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是垄断,而垄断的本质是政府和政府部门的垄断。而政府的垄断,本质是官员的垄断。这不仅表现在人事制度上,而且在经济资源的支配上也如此。这是经济体制改革停滞的根源。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因为经济体制改革,好改的,能改的,我们基本上都改了,现在留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这就是所谓的改革深水区,矛盾比较大的部分。现在卡在这个地方。所以垄断不打破,就会造成官商勾结,诚信缺失,道德滑坡。

市场经济的性质既不姓公也不姓私

应该说,诚信缺失以及道德滑坡,是改革不到位,尤其是垄断没有打破的反应和必然结果。因为垄断排斥竞争,排斥公平,从根本上造成了不平等,带来体制性腐败,这不是个别的腐败,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本质问题。体制好,会把坏人变成好人;体制不好,会把好人变成坏人。因此,体制不改,经济上的垄断不打破,要解决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很困难。其实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还有我们认识上的原因。第一,我们对市场经济性质的认识不够到位,需要进一步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我们在打破市场经济姓资不姓社的同时,人们被另一种观念所左右,那就是虽然市场经济不姓资不姓社,但它毕竟是姓私的,是私有经济,不是公有经济,总是把它划入私有经济的范畴,这就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极端利己主义、损人利己、诚信缺失、不道德行为提供了一种理论上支撑。他们认为市场经济本来就是这样嘛!但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而这种错误的认识就成为阻碍我们健全市场经济的一个新的思想障碍。

市场经济的性质既不能说姓公,也不能说姓私,它是公私结合的经济,是公私利益相协调的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而这一点在中国,没有人提出来过。过去,都把它说成是私有经济,这种观念还支配着我们,这就造成了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原因。现在就要打破这种传统观念,这是我研究亚当·斯密得到的启发。就是要在打破市场经济姓资不姓社的传统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市场经济姓私不姓公这样的偏见。打破偏见,不是说市场经济姓公,而是如实地认识市场经济是公私利益协调的经济,公私利益结合的经济。只有把握了这样的性质,才有可能引导我们的市场经济往新的方向发展,同时才有助于解决诚信缺失、道德滑坡方面的问题。

第二点,市场经济的主体就是经济人,经济人就是逐利最大化,是利己动机和利己动机支配下利润最大化。这几乎成了经济学中的常识,大家都这么说,都这么想,这成了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思想根源。

其实亚当·斯密所说的人不是这种人,他指的是追求合理的个人利益,同时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这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塑造的人格。而在这点上,我们的宣传教育有很大的偏差,而这种思想正好同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违背。

公私利益协调的经济、公私利益结合的经济,它能体现个人的合理利益,又要求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利己和利他相结合的经济。但是,我们在经济上走利己道路,在宣传教育上走利他道路。老百姓觉得我们所宣传的、树立的典型都是好人,应该学习,但事实上跟自己的实践结合不起来。原因在于,我们所树立的形象跟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形象有区别。所以,我们的经济制度和宣传教育不落实到人性的基础上,在我看来,总归没有落到实处,就不可能被我们广大的民众所接受,成为我国长治久安的基础。

这个人性,有着合理的个人利益诉求,同时又有利他的品德。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市场经济才有生命力。

(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 晏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