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培育流通领域核心企业加快中国商业连锁化进程

来源:中商联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3-04-12

《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积极培育大型流通企业,支持有实力的流通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鼓励发展直营连锁和特许连锁,支持流通企业跨区域拓展连锁经营网络。”这是对流通企业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提出的新要求、明确的新任务。

一、培育流通集团是提高流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流通领域是一个复杂、庞大、多变的经济过程,不仅要面对近4亿户的消费群体、上千万种的商品、2400多万个经营企业和近2亿人的职工队伍,而且是一个多层次、多环节、多渠道的系统工程。培育核心企业、突出骨干集团、夯实流通主体、完善经营网络,不仅有利于发挥流通功能,提高流通效益,增强流通功能,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也是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流通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主导力量。

同时,一批能够具有对内对外双向开拓的企业集团是国力的具体表现,是中国走向世界市场的中坚力量,是造就走向贸易强国的基石。国际贸易竞争具体表现为集团实力的对抗,表现为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的对比,表现为企业营销战略和经营理念的较量。具体标志是,一个国家能有多少企业集团进入国际市场;它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对抗性;在国内具有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和重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优质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运营,以不断地扩大和增强自身的实力。

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不是以大小来衡量,它必须以强为基础,逐步做大,从国内走向国外。只大不强,不会长久;又大又强,以强求大,才有坚实基础,才会久长。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外资企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缺乏特色、缺乏竞争力、缺乏自信心,可怕的是被自己所打败。

二、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市场有序发展

管理经济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任何国家都必须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对经济运行进行必要的干预。所不同的是干预的程度、干预的重点、干预的手段以及干预的方法,不同国家采取的干预途径和形式也是不同的。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化不等于无序化、自由化,不是不要规范化,既要摆脱计划时期全方位干预的传统做法,又不能完全放开,不能实行自由化的市场经济,而是采取重点控制、适度干预、自由开放、有序竞争的方针。在商品流通方面,国家主要通过控股、参股形式,培育关系国计民生重要商品的流通集团,发挥其引导、主导市场的示范作用,达到促进商品流通健康、有序、协调、稳定地进行发展,像中石化、中石油、中粮、中糖等大型流通集团,经营着进出口任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显示中国流通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同时还肩负着对国内市场进行必要的调节、存储、平衡和协调的任务,是稳定市场、保证供给的中坚力量。

三、推进中国商业连锁化,走连锁商业中国化之路

架构以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制流通企业为主导,以连锁化经营为主要形式,以引进外资为补充,允许大量个体户存在,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流通经济结构,不仅体现了中国流通模式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流通体制的具体表现。

第一,由于消费的多层次性、多变性和市场的广泛性,流通领域可以不要国有国营,一般情况下不能垄断经营,尽可能减少专营专卖。特别是零售环节点多面广、业态复杂,市场变化大,面对的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应以民营经营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架构不同业种、不同业态的连锁企业(集团)的网络终端,担当起市场供应的主体任务。

第二,实现商业经营连锁化,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流通领域的规模化、网络化、组织化的重要措施。发展直营连锁,扩大特许经营,鼓励加盟连锁的发展,不断提高和推动中国商业连锁化的进程,发挥其在零售市场的主体作用。

第三,连锁商业要走中国化的道路。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就无法走出去实现中国商业的国际化。事实证明,用克隆进来的业态再一成不变地克隆出去占领国际零售市场的一席之地,没有不失败的。

第四,中国连锁商业的发展,如果说以中国连锁商业协会成立为标志,那么十五年来我们主要是向西、开放、引进、模仿、克隆,逐步做大,开创了中国连锁商业的新时代。那么今后十五年就应该向东、自立、自强、创新、发展,实现连锁商业中国化,形成中国商业的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奠定基础。

四、发展中小商业企业,夯实中国商业基础

保护、支持、促进中小商业企业的发展,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如果说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是共和国商业大厦的顶梁柱,是国家的形象,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排头兵、先锋队,那么,中小商业企业就是共和国商业大厦的基础,是奠基石,它直接为广大群众服务,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人民生活建立最密切、最直接、最广泛的经济联系,是一项谁也离不开的民生工程。没有顶梁柱不行,没有基础更不行。因此,第一,要实施大中小并举的方针,在扶持大型商业发展的同时,密切关怀中小型商业企业的发展,不忽视、不歧视、不排斥、不忽视,实施扶持、保护和促进的发展方针,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中小型商业企业不断成长和发展。

第二,对城市商业的发展,要科学编制商业网点规划,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不要重大轻小,以大排小,一味求高求大求洋,盲目发展,挤压中小商业企业的生存空间。

第三,重视社区商业的配套建设,扩大社区商业的空间概念。新住宅区建设的网点配套,商业和综合发展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低于10%,要加大对传统社区(街道)商业的提升和改造力度,并重视学校生活区、机关大院、部队大院和旅游景点生活区商业的建设、改造和完善。

第四,地方政府要把社区商业建设纳入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增加商业基础设备建设的投入,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支持群众生活关系密的商业服务网点的发展,改善社区生活条件和服务设施。

五、重视城市群间商业合作,促进地区之间商品流通的发展

要以城市群为中心,加强和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以横向流通为主体的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批辐射和带动能力强的商贸中心、专业市场以及全国性和区域性的配送中心。

第一,国家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商品交流和交换,更需要区域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紧密合作。中国是一个大国,区域广阔,禀赋差别大,需要通过商品和服务流通为媒介,建立以横向流通为主体的区域合作,才能发挥各自优势,促进经济有序、协调、互促的发展。

第二,区域中心的形成,要以大型城市为中心,以中心城市为主体,以搞活农村集镇为基础,以各种批发市场为骨干,建立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商贸中心,构建不同规模的城市组合体,大中城市联动对内协调发展,促进地区之间多层次的交流。

第三,重视和培育各种类型的批发市场的发展,包括初级形式的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综合批发市场和各种类型的商贸中心,它是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区域合作的枢纽和桥梁,要以此为平台,促进工业品、农产品双向流通发展,成为区域性经济紧密合作的节点和纽带。要全力支持、培育、提升各种批发市场的发展,在改造中提升,在完善中规范,在调整中做强。

第四,要重视农村集镇的建设,它是农村社区商业的聚集地。要完善农村集镇业态结构和服务设备,使它成为农村地区三产功能的集聚、二产的延伸、农产品的粗加工、精加工的基地,从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

业生产专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黄国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