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市场经济改革理论难点探讨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日期:2013-04-22

当前,在深化改革进程中,一些涉及我国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有必要澄清认识上的差异与是非。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指导会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顺利,而错误的理论观点会损害社会主义事业。

改革方向问题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个理论问题,涉及到几个方面。中央文件特别是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这个提法和过去有些学者强调的提法是不一致的。过去有的学者强调“要坚持改革的方向”。坚持改革的什么方向?这里争论很大。“坚持改革的方向”如果正确地理解,也是可以的。坚持改革的方向,反对不改革、僵化、保守。但是,改不改是一个“方向”问题,改革的“方向”走向哪里、改革的道路怎么走,更是一个重大“方向”问题。苏联的改革改掉了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改革,所以改革“方向”还有一个更大的制度方向、道路方向问题。既不能仅仅讲“坚持改革的方向”,也不能仅仅讲“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而要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改革“方向”有不同层次的涵义,需分辨清楚。我们搞改革不能脱离开社会主义制度,而有的学者主张搞西方化的市场经济,反对加“社会主义”一词,根据是市场经济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可以说,市场经济本身不存在制度属性,因而可以与资本主义结合,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结合。但市场经济总得与社会制度结合。我们是搞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所以要强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江泽民讲过,将“社会主义”加之于市场经济,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如果搞市场经济不问“姓社姓资”,或曰突破“姓社姓资”的“障碍”,其结果必然走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十八大报告讲,我们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怎么样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既是一个实际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我们现在有些学者提出的办法和中央指导思想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有人还在提 “国退民进”的改革方向,即国有企业退出,私营企业进入,还大肆批判实际上不存在的“国进民退”。有人完全否定、丑化国有企业,认为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有人说我国国有企业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还有人说国有经济、公有制经济不是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理由之一是苏联国有经济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保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际上苏联正是搞私有化之时解体、亡党亡国的。

十八大讲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强调的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强调“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节点,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也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市场能办好的事,就放给市场,也有许多市场办不好的事,需要政府来办。现在存在政府“越位”的事,也存在政府“缺位”的事,需要通过改革来转变政府职能。而有些学者用私有化和新自由主义的观点来解读十八大报告的有关论述,完全错了。理论上存在很大分歧。

政府主导问题

改革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政治发展、生态平衡的发展等,改革和发展要不要由政府主导?这是理论界有争议的问题。有学者提出,搞市场经济不应该由政府主导。究竟是搞完全市场化的市场经济呢,还是应搞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这样两种观点。我认为我们要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且必须由政府进行主导。现代西方市场经济已不是前期的自由市场经济,也强调“看得见的手”(政府调节)与“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的结合。

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正是在政府主导下实现的。亚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我国的台湾等,它们的经济发展、经济起飞也是在政府主导下实现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美国市场经济不同,美国是不强调计划的。但日本、法国在二战后,不仅实行市场调节,而且强调计划调节,搞经济计划。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由过去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由政府主导的,并不是经济自发进行的。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提出一系列改革开放理论与思想,后来中央的一系列指导思想如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公平正义、强调效率与公平并重、更重视效率、更重视公平等等,都是政府主导的,市场提不出来。

过去我写过文章讲,从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概念、理论和经济发展演变来看,一个是自觉的,一个主要是自发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是先有社会主义的概念、理论,在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搞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搞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都是一个有领导有谋划的自觉的过程。而资本主义不是先提出资本主义概念、理论,继而搞资本主义运动、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再搞资本主义建设、发展。“资本主义”概念的产生,比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晚了很多年,资本主义存在几百年后才出现了“资本主义”这个概念。

而社会主义从概念、理论的产生开始,都是有领导、有指导的自觉过程。所以我们现在搞改革,需要由政府主导,如果自发地完全依靠市场化推行改革与发展,必然会改旗易帜,走向资本主义。

公平和效率问题

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对效率和公平问题作出了明确的、科学的界定和阐述。但学界在怎样准确把握中央有关提法的演变和内涵问题上,仍存在种种差异。曾流行多年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是否也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与“结合”或“优化结合”?是否也是必然与必要的选项?是否现在还应坚持?强调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民生为重、分配公平,是否应提倡“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

对这类问题认识上的差异,有的是对中央文件提出的有关效率与公平的指导思想的调整改变及其内涵的理解不一致,再一个是对目前怎么样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观点上不一致。效率与公平问题,国内外学者长期讨论,但未达成一致看法。就我国当前情况来说,有的人对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内容掌握不够,理解有误。不少学者没有注意到,改革开放前期讲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主要是从分配的领域来谈的,也就是处理分配问题是注重效率还是注重公平,还是二者兼顾。而十七大特别是十八大更多地从两方面考虑这个问题。十八大一方面讲分配领域的公平效率问题,同时更注重整个经济社会领域的公平效率问题。就是说中央已经把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扩大到整个经济社会。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改革开放的一个总的理论指导思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怎么看待公平效率问题。教育、医疗、住房都有公平问题,其他经济社会生活和发展领域也有公平问题,分配领域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更是凸显的公平问题。既要讲公平,又要讲加快发展、提高效率。这既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取向问题,也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问题。

现在强调和重视公平,但怎样实现公平?有学者发表文章说:“要用市场化推进分配公平。”能不能靠市场化推进公平?从中央指导思想来看,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公平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出台能够实现公平正义的措施,以保障我们的公平正义。从实际情况来看,分配公平不可能通过市场化来实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了几百年,市场经济已经成熟,市场化经验比我们多,但是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两极分化,不存在分配公平和社会公平。去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公开承认美国社会不公平,今年3月31日,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发表题为《不平等将成为奥巴马时代的主旋律》的文章,指出“美国收入分配状况陷入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最不平等的局面”。2009年以来,最富有的10%的美国人获取了经济增长成果的149%(因为其余90%的人收入缩水了);最富有的1%(收入在366623美元以上)拿走了复苏成果的81%,而最富有的千分之一人口(年收入至少达797万美元)竟攫取了增长成果的39%。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99%与1%的对立。没有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实现分配公平、社会公平。

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来看,西方经济学也恰恰认为,市场经济必然产生不公平。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逊在其风行全球的《经济学》教材中明确指出,市场经济不能保证分配公平、社会公平。市场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不公平现象。他还说:即使具备有效率的完全市场竞争的理想条件,“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收入能被公平地加以分配。结果将是收入和财富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会长期在一代代人中存在下去”。所以说,靠市场化来实现社会公平,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都是行不通的。

(作者:卫兴华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