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状况新评价(上)

来源:中商联专家委 发布日期:2014-08-15

廖斌  张昊  宋则

编者按: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提高流通效能、降低流通成本进行了密集调研,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政策。201283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201239号文件)。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央高层更加重视流通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更加务实地改进流通工作。20136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流通体制改革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要求国务院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抓紧解决一批流通领域的紧迫问题。情况显示,转方式、调结构、搞活流通、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已经成为长期战略决策的重点。

对流通产业了若指掌是新时期驾驭好、指导好经济全局的基本功、必修课,也是企业、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商贸流通领域统计的基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原有流通业数据采集发布机制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值得重视,并加以改进。

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对流通产业进行量化分析,梳理国内外流通业统计分析状况是一项十分重要、值得长期投入的基础性工作。为了给宏观战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国家商务部会同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进行过多年研讨。20139月,商务部动员社会力量,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以《流通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为题批准立项,确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承担,从事这项基础性研究。其间,恰逢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一轮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以全新的思路做出了全面部署。其中,《决定》就“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和新要求,“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是重要内容。课题组按照《决定》精神,对此项研究内容及时做出了补充和调整,形成了最终报告。

该课题报告共有六章。课题研究指导为国家商务部政研室吴频、周岚;课题负责人为宋则;课题组成员为依绍华、常东亮、张昊、廖斌、孙开钊。由于本刊版面有限,不能刊登全部内容,仅就部分内容陆续刊登。

一、我国流通业的影响力和贡献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业发展迅速,已从国民经济的“末端行业”发展为“先导行业”(刘国光),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等方面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商贸流通业的先导性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流通基础产业论”、“流通先导产业论”、“流通战略产业论”等相继被提出。2012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更是进一步明确了流通产业“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

在理论研究中,许多学者对流通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进行了有益探索。如黄国雄认为流通产业具备了基础产业要素,在国民经济中起先导作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陈文玲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其流通能力。晏维龙等认为流通具有引导生产的职能,并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五方面分析了流通产业与结构调整的关系。杨宜苗也从对经济增长、三次产业、社会就业、国民福利及城市发展等角度分析并测度了流通产业的基础性作用。赵娴也认为流通业是经济的先导产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宋则等通过菲德模型,认为商贸流通业有直接影响力和间接影响力,而对于间接影响力的认识也总是更为隐蔽、更难以识别,因而更不应被忽视。

在这里,我们从本课题基础成果《流通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筛选、代入部分指标,对我国流通业的基础性、先导性,贡献度和影响力进行分析。

(一)日益增强的经济产值贡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流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行业资产规模日益壮大,企业实力成长迅速,流通业创造的经济增加值日益增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已成为带动第三产业和整体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日渐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动力产业。

1.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近年来,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日益成为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自2002年以来,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数不断增加,2002年其法人单位数仅为82.9万个,2011年增长至227.62万个,批发和零售企业法人单位数占全社会法人单位数的比例也从200216%增长至2011年的23.7%(图1略)。从企业数量上看,商贸流通业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产业。

2.产业资产日益壮大

 不仅在企业数量方面,商贸流通业企业资产实力也日益壮大。以零售业为例,近年来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资产规模从20058426.22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30842.88亿元,增幅明显。具体从其资产结构来看,非国有成份内资企业所占比例最大,2011年其资产所占比例为78.1%;相对来说国有成份的商贸流通企业规模较小,2011年仅占7%,绝大部分企业资产为非国有成份;2011年港澳台及外商投资零售企业资产所占比例为14.8%(表1略)。总体看,商贸流通业企业实力成长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且非国有成份所占比例占主要份额。

3.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渐提高

随着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其创造的经济增加值也日益增多,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不断加大。2003年以来批发和零售业的经济增加值不断增长,从11169.4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43445.2亿元,且在发展速度方面,自2005年来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表2略)。

不仅如此,自2005年以来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也逐年上升,2005年这一比例为7.6%2011年达9.2%。如果加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产业,商贸流通业占GDP比例2011年达到16.2%(图2略)。从第三产业内部看,批发和零售业更是第三产业的核心产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更是在20%以上(表3略),远远高于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如果从大流通的概念上看,加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商贸流通业则是第三产业的第一大产业,已然成为了现代服务业中的核心主导产业。

4.流通业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产业

不仅在经济增加值绝对数量方面,从增长速度上商贸流通业也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产业。自2005年以后,批发和零售业经济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远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2.60%(图3略),高于第三产业和GDP的增长率,是带动第三产业和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极强的产业关联度和影响力

商贸流通业涉及多个经济部门,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度和延伸性。一方面,商贸流通业属于高中间投入率和高中间需求率的产业,表现出明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性质。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关联度、产业感应系数和产业影响力系数也相对较高,与整个经济产业有极强的关联性、带动性,能够有力地推动各个产业的发展。

为测度这一产业关联度,本课题组将国家统计局编制的2007年全国135个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进行了重新整理,使之成为一个包含商贸流通业在内的5*5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以此来定量刻画其产业关联贡献度。新整理的五个产业部门如下:

商贸流通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且与原有的投入产出表相一致。

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且与原有的投入产出表相一致。

工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25个工业制造业相关产业,且与原有的投入产出表相一致。

金融业:包括金融业,且与原有的投入产出表相一致。

其他服务业:除商贸流通业、金融业外的其他第三产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12个产业,保持与原有的投入产出表相一致。

依据上述原则,归并之后的5*5部门的投入产出流量表如下所示(见表4)。

1.产业关联度

从重新归并整理后的5*5部门的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可知,我国商贸流通业对于整个经济的直接消耗系数总和为0.5020(表5略),这表明生产一个单位的商贸流通产业,需要消耗其他产业部门中的0.502个产品单位,且这一数值与其他产业相比,除低于工业之外,高于其他服务业部门。这说明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关联度较大,对于其他产业的拉动贡献也较大。

具体从商贸流通业对于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来看,商贸流通业对于工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最大,达到0.2633(表5略)。这一方面是由于商贸流通业中本身包含对工业的消费,另一方面,在商贸流通业中工业品的批发销售占据了较大的部分。而且与其他产业相比,商贸流通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仅低于工业部门,高于农业、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

在完全消耗系数方面,商贸流通业对于其他产业的整体完全消耗系数为1.495(表6略),数值远远大于1,这表明商贸流通产业每增加1000个单位产出,则要消耗整个社会中1495个单位,除了低于工业部门,高于其他产业部门。从中可见商贸流通业对于整个社会产业的拉动作用。

因此,无论是从直接消耗系数,还是完全消耗系数来看,商贸流通业的后向产业关联度都较高,对于经济中其他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明显。

2.产业中间投入率

根据重新归并整理后的5*5部门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依据相应的计算公式,可知我国商贸流通业的中间投入率为50.2%,我国商贸流通业从其他产业外购的中间投入比例超过一半,这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是中间投入较高的产业,既反映出商贸流通业在生产活动中对其他产业的依赖程度,也显示出对其他的产业有较强的带动力,从而更加精确地印证了商贸流通业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因此,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大量采购外部的中间产品,以及较高的中间投入率和产业拉动力,是商贸流通业的内在属性。

3.中间需求率

 根据重新归并整理后的5*5部门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依据相应的计算公式,我国商贸流通业的中间需求率高达为62.6%,可知我国商贸流通业中,62.6%产出产品和服务是作为原材料和中间投入为其他产业所需求的,是为其他产业服务的。因此,其生产性服务的性质和基础性产业性质十分明显。从具体的产业部门来看,依据商贸流通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分配系数指标,商贸流通业对工业的直接分配系数最大,达到0.0401(表7略),这表明商贸流通业对于工业的支撑性和基础性作用最大。

4.产业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根据重新归并整理后的5*5部门的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依据相应的计算公式,可知商贸流通业感应力为0.749,感应力系数为0.499(表8略),这表明,整个经济变化一个单位或者是其他产业增加一个单位,将要求商贸流通产业增加0.749个单位,整个经济发展将要求商贸流通业也必须有新的增长。由此可知,商贸流通产业作为基础性产业被其他产业部门所广泛依赖,一旦发展滞后将会使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从横向产业比较来看,商贸流通业的感应力和感应力系数除低于工业之外,均高于其他产业,包括其他服务业。从商贸流通业影响力系数来看,2007年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力1.495,大于 1,这说明商贸流通产业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将带动其他产业和整个经济增加1.495个单位产品,能够极大地推动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从商贸流通业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比较来看,其产业影响力系数高于感应力系数,这表明商贸流通业与整个经济的增长的相互影响并不是对称的,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大于经济增长对它的拉动作用。

   (三)日渐突出的财政贡献

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核心产业,近年来创造的税收收入一直持续增长,占全国税收的比例位于较高水平,是全国税收的重要来源。从其边际税收贡献、税收协调系数、税收收入增额贡献率来看,流通业的财政贡献日渐突出,对全国税收的增长有极大贡献。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流通业所承受的税负负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第三产业乃至整个经济产业中税负最重的行业之一。

1.流通业税收总额及其构成

2007年以来批发和零售业创造的税收收入一直持续增长,从2007年的6244.64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4239.42亿元,除了2009年因金融危机影响增长速度有所收窄之外,其他年份批发和零售业的税收收入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一些年份甚至高于第三产业和全国税收收入增长幅度(表910略)。

具体从税收结构来看,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创造的税收总额为  14239.42亿元,其中批发业税收收入为10615.46亿元,占比达到74.5%2011年零售业税收收入为3623.95亿元。在批发和零售业的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是主要税种,所占比例分别为40%17.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则主要以营业税和所得税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44.4%20.8%(表12略)。

批发和零售业是全国税收的重要来源。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创造的税收收入占第三产业税收收入比例和全国税收收入比例分别达到31.1%  14.9%,其中批发业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比例为11.2%,零售业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比例为3.8%(表11略)。如果按照大流通产业的口径,加上交通运输、仓储等行业的话,商贸流通业占全国税收的比例将更大。由此可知,商贸流通业对于国家财政税收有着极大的贡献。而从时间纵向比较来看,这一财政贡献正在变得日益突出。

2.流通企业宏观税收贡献度

2007年以来批发和零售业税收收入占其行业增加值的比例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这一比例达到32.8%(表13略)。而且从横向比较来看,这一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这表明批发和零售业每一单位的行业增加值所创造的税收收入远高于其他行业。从这一数字可以看出批发零售业对全国税收的贡献。另一方面,税收收入占行业增加值的比例既反映出行业每一单位的行业增加值所创造的税收收入,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行业的宏观税负负担,也就是说,批发和零售行业每一单位增加值所承受的税负负担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商贸流通业承受了较高的税负负担,是第三产业乃至整个经济产业中税负最重的行业。

3.边际税收贡献

某一行业边际税收贡献是该行业创造的税收收入增加额与该行业增加值的增加额之比。从数据上看,批发和零售业的边际税收贡献也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和第三产业的行业水平,特别是2009年更是高达42.9%。这表明每增加一单位的行业增加值,税收收入将增加42.9%,从这个方面也能够窥见出商贸流通业的税收贡献(表14略)。

4.税收协调系数

税收协调系数是行业税收占全国税收比重与行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之比,这一指标反映行业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如果税收增长系数为1,说明税收贡献和经济增长发展步调一致,如果税收增长系数大于1,说明税收贡献高于经济增长幅度。从数据上看,批发和零售业的税收协调系数一直都大于2,且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2011年达到3.14,远远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表15略),这表明批发和零售业的税收贡献高于其他产业,与此同时,这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批发和零售业的税收负担较高。

5.税收收入增额贡献率

税收收入增额贡献率是行业税收增加额与全国税收增加额的比例,这反映行业税收增长对于全国税收增长的贡献份额。从数据上看,2008-2011年以来,批发和零售业对于全国税收增长的贡献份额一直在10%以上,这说明批发和零售业对于全国税收增长有较强的贡献度(表16略)。

6.从投入产出分析看流通业的财政贡献

商贸流通业财政贡献度也可以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中看出。根据前文所述的重新归并整理后的5*5部门2007年投入产出表,依据相应的计算公式,商贸流通业增加值中,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与营业盈余的比例分比为25.3%16.5%58.1%,其中主要的增加值集中在企业本身,流通行业中归属企业的比例较高,而这一比例也仅低于金融业,表明产业的利润和效益大多归属于企业和资本所有(表1718略)。

与此同时,一方面商贸流通业生产税净额的增加值比例达到16.5%,位居第二位,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一数字在产业的横向比较中也处于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生产税净额系数也呈现出同样的规律,其数值也相对较高。这表明商贸流通业能够显著地增加税收,具有较强的财政贡献力。

   (四)极为重要的就业贡献

流通业涉及多个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是吸纳社会就业的最重要产业。第一,在就业结构方面,流通业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非国有零售企业和小微型的流通企业,尽管他们单个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较少,但这类企业为数众多,综合在一起就显示出了吸纳社会就业的强大能力。第二,在就业增长速度方面,流通业的就业增长指数均大于1且保持增长态势,对推动社会就业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第三,流通业的产业就业密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流通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于社会就业的贡献度。第四,在人员结构方面,流通业从业人员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就业门槛不高,吸纳了整个社会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为这些群体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从流通产业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新动向看,为保持高就业率,提高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战略任务。第五,在工作时间方面,流通业的从业人员工作时间均高于其他行业,劳动强度相对较高。第六,在行业工资水平方面,商贸流通业的整体工资水平并不高。在商贸流通业中,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商贸流通业就业门槛较低,产业内劳动者的报酬相对较低。如何通过提高劳动技能,增加劳动者报酬将成为重要的着力点。

1.规模:流通业从业人数及社会就业贡献

商贸流通业因其行业特性,是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产业。2004-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社会年末从业人员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从2004年的4257.9万人,增长至2011年的8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