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布日期:2013-05-29
资金“热”、经济“冷”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显著特征。一方面,今年前4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多增3.06万亿,M2余额达103.26万亿,货币环境总体宽松;另一方面,我国一季度GDP增长弱于市场预期,4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较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表明,我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资金“空转”,这将会影响到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质量与效益,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资金流与物流的相关关系,是判断经济虚拟化的重要指标。通常,资金流伴随着物流而流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表明资金流与物流呈现出反向流动关系。而在真实世界里,资金流与物流的关系更加复杂。无论如何,资金流与物流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资金流动规模与实物交易规模大体保持一致。需要指出的是,资金流可以脱离物流独立流动,而这就是实体经济虚拟化的重要表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资金脱离实体经济“空转”。资金脱离实体经济“空转”危害很大:会增加实体经济虚拟化运行的风险,助长微观经济主体套利动机;同时也会增大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危及宏观经济金融稳定;还会增加潜在通胀压力。因此,宏观经济治理的一个重大课题是消除货币资金的“空转”现象。
当前货币资金脱离实体经济“空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资金配置效率继续下降。今年一季度,我国GDP为11.88万亿元,同期社会融资规模为6.16万亿元,增量社会融资规模对总产出的支持率为51.8%,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6个百分点,社会的资金配置效率显著下降。通常,社会总产出决定货币需求,在社会总产出没有显著变化情况下,货币需求应总体上保持稳定。而4月末M2同比增长16.1%,较上年同期提3.3个百分点,显示货币供应或已超过实体经济需求。
其二,货币环境宽松与企业资金面较紧并存。4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6%,环比下降0.6%,显示企业盈利能力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善。3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8.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9%,显示资金占用规模较大。与此同时,企业景气下降危及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截至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连续6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为0.96%,高于去年四季度末。实体经济资金面总体较紧,与货币环境宽松存在一定矛盾。
其三,社会资金套利动机旺盛。一方面,社会资金向楼市过度集中,导致房价上涨压力不减。今年1至4月,全国住宅销售额增长65.2%,高出住宅销售面积增速24.1个百分点,反映出社会资金向楼市集中的运行态势。新国五条出台后,主要城市房价不仅没有滞涨,反而走出特立独行的普涨行情,这已不能用刚需旺盛来合理解释,一定程度上显示出社会资金的较强套利动机。另一方面,企业经营实体经济动力下降,资金套利动机在增强,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据统计,去年共有120家上市公司涉及非关联委托贷款,合计金额约306亿元;资金利率在7%、至12%,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
回顾历史,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为适度宽松,信贷超常规增长,也曾出现大量资金在实体经济“空转”的情况。但当前出现的货币资金“空转”与2009年的情况有所不同,更多体现在房地产领域的虚拟化特征,以及房地产与地方政府债务、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之间的相互绑定链条上。这不仅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质量,还危及宏观金融的稳定,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更加注重实体经营,提高社会资金配置效率;同时,也要继续深入开展房地产业综合治理,引导房价理性回归,完善房地产税收体系,扩大房产税试点,进一步严格房地产税收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