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滚动要闻

滚动要闻

稳定农产品市场运行,促进农产品流通健康发展

来源:商务部网站 发布日期:2013-06-07



一、建立并不断完善城乡市场监测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信息引导作用

近年来,为稳定农产品市场运行,维护广大农民和消费者利益,商务部建立并不断完善城乡市场监测信息服务体系,向社会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以市场手段来引导和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一是建立了农产品市场监测系统。在商务部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系统中,监测品种包括粮、油、肉、蛋、菜、奶、糖等80多种食用农产品,样本企业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形成了部、省、市、县四级平台。依托该系统,定期采集各地农产品市场信息,掌握价格、批发交易量等变化情况。二是形成了预测预警机制。包括粮食、猪肉、食用油、禽蛋等重要农产品预测预警系统,通过定期专家会商和市场形势分析,对市场供求情况和价格变化进行预判分析,对市场异常情况及时预警。三是搭建了信息宣传发布平台。对监测系统采集的农产品数据信息,及时进行加工整理,定期通过商务部网站和“商务预报”子站以及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等媒体向社会发布,年均发布各类农产品信息8万多条,包括各地的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和预测预警信息,为企业经营和居民消费提供服务。

下一步,商务部将继续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密切关注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情况,深入分析研判市场形势,及时发布预测预警信息,畅通购销信息渠道,充分发挥信息引导作用。

二、中国农产品流通的总体情况和农产品 “卖难买贵”的原因和对策

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也是农产品流通的大国。2012年,我国蔬菜产量达到7亿吨,水果产量1.5亿吨,水产品产量5906万吨,这些农产品绝大多数经过农产品流通走上了中国消费者的餐桌。从目前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来看,今天我们重点谈鲜活农产品,因为鲜活农产品流通难度最大,公众关注度也最高,鲜活农产品进入零售环节与消费者见面可分为两种途径,一种是农民自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卖给超市等大型零售企业、院校等集团用户,或直接进入菜市场、社区进行直供直销,还有就是农民在县乡集贸市场销售;另一大类是经销商分销,通过经纪人,经销企业、经销大户在田间地头向种养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买断产品,贩运至批发市场,再经菜贩、零售商等采购进入城镇农贸市场、菜市场、菜店、餐馆、院校,从批发市场进入零售市场这个过程中大部分要经下一级或几级批发市场。从整体的数量上看,经销商分销是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占有80%左右的市场比重。

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总体平衡,表现为品种丰富、交易活跃,但价格波动频繁,不够稳定。因为鲜活农产品不同于工业消费品,生产多了可增加库存,适时减产,水果、蔬菜有其自身生长习性,需配合天时,进入上市期,要迅速销售出去,加上我国南方农作物有淡旺季,北方农作物有冬闲期,因此,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要求非常高。现在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中城市菜园子都缩小了,农产品需要大量远距离调入,流通环节必然增多,产销衔接难度不断加大。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根据经销商分销为主的流通方式进行着调整和适应,总体上适应的还是比较好的,但由于气候等原因,在部分区域、部分时段的某类或某几类产品出现碰头而集中上市,市场容量不能适应,导致价格暴跌,一般暴跌的时候,经销商因采购进来销不出去就停止采购,导致价格越低越滞销,这就是产地出现“卖难”的主要原因。“买贵”现象是普遍存在,城市农产品价格一直保持高位,菜价持续上涨,先是“五毛”菜没有了,现在“一元”菜也不多见了。主要原因我们分析就是人工、运输成本和场地租金快速上升。人工包括贩运人工,还有菜贩本身的人工成本、生活成本提高,运输成本,虽然是有远距离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但是油费的上涨、空返的成本还是都转嫁到菜价。另外现在咱们的批发,基本采用的方式都是自贩、自运的批发,空返的比例就非常高。由于对农产品流通公益性认识不足,城市改造扩张中,与民生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的菜店、菜市场,未能作为公共服务设施由政府投入、合理布局。没有做到这一点,租金的成本就难以降下来。这个情况如果能有所改观,通过合理布局,既方便居民,又能降低零售环节的租金费用。

改革开放后,放开农产品经营以来,农产品流通领域坚持市场化,采取“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发展方式,集聚了社会投资,市场建设取得了高速发展,全国已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300余家,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市场1722家;还有3.3万余家农贸市场。这些市场实际上都以社会投资为主。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的制度建设,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环境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十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对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做出部署,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159号)也对完善农产品流通给予了有力支持,商务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销衔接,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平台,逐步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在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近些年的努力,商务部积极创新流通模式,打造了一批“南菜北运”、“西果东送”跨区域产销链条,产地和销区更有机地联系起来,初步形成了以农批对接为主体、农超对接为方向、直销直供为补充、农产品电子商务为探索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同时,适应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机制方面的变革也开展起来,逐步推向深入。

三、加强预测预警和形势分析,密切关注市场变化

今年春节后,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下跌,猪粮比价跌至5.51以下。为保障生猪市场平稳运行,维护养殖户利益,提振市场信心,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生猪市场调控,稳定猪肉市场价格。一是做好中央冻猪肉收储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第八次常务会议精神,根据《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开展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工作。二是加强市场监测。密切关注生猪市场变化,及时向社会发布市场供求和产业预警信息,引导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三是指导开展地方冻猪肉收储工作。会同发展改革委督促各地落实生猪市场调控预案,开展地方储备肉的收储工作,引导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增加商业库存。四是加强新闻宣传。通过主流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准确、及时发布生猪市场市场信息,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正确引导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

采取措施以后,全国生猪收购价格开始回升,猪肉价格稳中有升。据商务部监测,上周(520日至26日)全国规模以上定点屠宰企业生猪收购价每公斤13.73元,比前一周上涨2.5%,涨幅比前一周扩大1.7个百分点,继15周连续下跌后转变为连续三周回升。31个省(区、市)中,生猪收购价格比前一周上涨的有29个,下降的有1个,持平的有1个。其中,山东、河北、天津涨幅居前,分别为6.0%6.0%5.6%。白条肉出厂价每公斤18.19元,比前一周上涨2.1%,涨幅比前一周扩大1.3个百分点。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肉批发价每公斤19.6元,比前一周上涨1.1%,连降13周后首次出现回升。精瘦肉零售价每公斤30.09元,与前一周基本持平。

下一步,商务部将继续密切关注猪肉市场变化,关注各地采取调控措施的效果,加强预测预警和形势分析,既要防止生猪价格大跌,也要预防价格大涨,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引导生产平稳和市场预期。

四、从政策、资金和项目方面对 “老少边穷”地区农产品流通工作予以重点帮扶

“老少边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般也是农产品主产区,有些还是特色农产品基地,但是因地处偏远,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产销衔接不紧密,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产品流通的渠道也相对较少。对于这些薄弱地区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商务部一直予以高度重视,从政策、资金和项目等方面都予以重点支持。从2006年开始,商务部陆续开展了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南菜北运和西果东送试点、城市便民菜场建设等工作,加快推进全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其中,《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提到的14个特困连片特区中有10个片区所在省份都纳入了相关项目的支持范围,安排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这些地区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产销衔接促进等工作。比如陕西、江西等革命老区、四川凉山少数民族地区参与了我们开展的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等项目,广西、云南、新疆等经济欠发达的边境省份、少数民族聚居省份参与了我们开展的南菜北运和西果东送试点等工作,有力地支持了这些地区的农产品流通工作。

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由于生产条件、生产效率所限,农业在全世界都是弱势产业,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一以贯之地实行支持农业、扶持农民的政策。对于农产品流通,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是高度重视,放到与农业生产同等重要的地位。采取法律规制、政府掌控、公共政策支持等措施,来保障市场稳定和农民受益。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在相关法律中均突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地位,由公共财政投资建设市场设施,避免增加交易成本,引导交易双方进场公开形成价格。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实行委托销售制,批发市场上的代理商只收取固定比例佣金,不是赚取进销差价,因此更有利于促成交易,形成生产者和零售商都满意的价格。代理商因经手的农产品规模巨大,生产商众多,可以形成对农产品上市销售的调控,对农民进行产销指导,防止集中上市带来的市场冲击,减少“卖难”发生。发达国家对上市农产品的包装、品质都有明确标准,严格监管,大大提高流通效率,也保障农民能够优质优价,增收收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重点在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减少生产的盲目性,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六、不断完善市场应急调控体系建设

我国幅员辽阔,各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几年遇到的低温雨雪、地震灾害等突发事件,给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保障市场供应,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们积极应对并不断完善市场应急调控体系建设。一是建立了中央储备肉、糖、边销茶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指导地方根据实际建立健全重要商品储备制度,推动北方大城市建立冬春蔬菜储备制度。截至目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初步建立了地方储备制度,猪肉、食糖、蔬菜等重要生活必需品储备规模逐步扩大。二是建立了应急商品数据库。为进一步掌握主要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商品生产、库存等相关情况,商务部建立了应急商品数据库,不断加强数据库建设,优化商品品种。目前,重点联系企业达到1758家,应急商品品种达到63种。三是建立了应急骨干企业队伍和投放网络。确定了部分肉类、食糖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作为市场应急保供骨干企业。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加快完善大中城市生活必需品应急投放体系建设,依托配送中心、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社区商店等网点,确定了一批应急商品集散地和网点,形成应急投放网络。目前,全国建有应急商品集散地870个,投放网点21000个。

突发事件发生时,商务部通过应急商品数据库及时掌握应急商品产能布局及库存情况,迅速提供货源,并可指导灾区商务主管部门协调骨干企业开展应急物资调运,通过应急投放网点投放应急商品,保障灾区生活必需品的需要。

下一步,商务部将继续完善中央和地方两级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加强预测预警和分析,健全收储投放机制,不断提高市场调控的及时性、针对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七、发展农超对接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安全、实惠的消费环境

农超对接的一个明显优势在于产品可追溯,质量有保证。200812月以来,商务部会同农业部开展了“农超对接”,支持大型超市连锁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建立农产品基地直接采购鲜活农产品,并组织配送到门店销售。几年来,共支持24个省区市进行农超对接试点,还没有覆盖全国。

“农超对接”试点重点支持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建设与农民专业合作对接的产地集配中心、专业生鲜配送中心等农产品流通设施,改造扩大鲜活农产品经营区,要求试点企业扩大鲜活农产品销售量,降低农产品进入门槛。

截至目前,开展农超对接的规模以上流通企业800多家,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56万个,辐射社员100万户,流通成本平均降低10-20%。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超市的生鲜农产品零售额提高到17.8%

农超对接对农产品流通的好处体现在:一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通过农超对接,拓宽了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了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环节,提高了收购价格。同时,农民与超市签订长期购销合同,发展订单农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农民按需生产,规避市场波动风险,有效保护农民利益,解决市场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二是提高了质量安全水平。流通企业按照标准收购农产品,建立了稳定的优质货源,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水平,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需求。同时也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三是实现了消费者得实惠。发展农超对接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安全、实惠的消费环境。超市成为城市重要的农产品零售网点,缓解部分大城市存在的“买菜难”问题。

据超市反映,通过流通规模化,以及流通环节的减少,流通成本平均降低10-20%。反映到零售价格可相应降低10-20%左右,并缩短流通时间,近郊农产品在24小时内由农田到超市,最大限度地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

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鲜活农产品网上交易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环境不断优化,网站卖水果、微博卖菜等农产品电子商务形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活力,开辟了一个农产品流通的崭新领域。既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网店直销农产品,也有经销商网上销售。目前,涉农网站已数以万计,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据测算,2012年经营农产品的网店数量超过26万家,2013年有望突破100万家。网上交易额快速增加,以淘宝网为例,2012年农产品销售额达到198亿元。

虽然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较快,但面临的制约因素依然较多,一是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直接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规模化发展。二是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农产品鲜活、易腐、不耐贮运等特点,要求专门的储存、配送、运输条件,冷链物流技术研发和推广滞后成为农产品物流的瓶颈。三是社会诚信体系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有毒、有害、假冒、伪劣农产品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此外,传统交易习惯、信息化基础薄弱、专业人才缺乏、支付不方便等也是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近年国务院一系列重要文件都对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作出了部署。商务部积极支持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2012年印发了《商务部关于加快推进鲜活农产品流通创新的指导意见》(商建发〔2012432号),重点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工作,鼓励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鲜活农产品网上批发和网上零售。确定了39家全国农产品流通创新重点联系企业,包括中粮我买网、淘宝网、北京任我在线、昆明斗南花卉市场、新疆果业、依谷网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农产品零售和批发企业。通过积极推动技术、项目和要素向示范企业集聚,鼓励示范企业坚持探索与示范并行,重点突破束缚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有效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例如,北京任我在线在北京社区设立了76家连锁店,由社区连锁店同时负责所在社区以及附近区域的网上订单配送任务,有效降低了物流配送成本。目前,单店日均销售平价蔬菜600多公斤,公司全年果蔬销售额达6000万元。昆明斗南花卉市场电子拍卖年交易额逾3.7亿元,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鲜切花价格形成中心。

九、加强流通基础设施,有效推动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

近年来,商务部陆续开展了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标准化菜市场示范、蔬菜直销直供、肉菜流通可追溯体系建设、新农村商网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利民惠农工作,重点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推动农产品流通网络不断健全,布局不断优化,设施不断升级,功能不断完善,流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升级改造农产品市场。支持46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1035家农贸市场和1600多家菜市场升级改造,其中,2012年便民菜市场项目新建改造150家生鲜超市、769家社区连锁菜店和241个流动售菜点。新增市场交易面积400万平方米,建设改造检验检测中心485个、电子结算中心52个。二是加快发展冷链物流。支持1928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新建、改造冷链物流及配送中心项目2032个,新增冷库库容479万吨,增配冷藏车1589台。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等环节低温控制能力显著增强,流通损耗明显降低。三是加强跨区域产销设施建设。新建97个产地集配中心和30个销地交易配送专区,通过交叉投资、合同约束、利益共享等方式,支持优化了127条跨区域产销链条。

十、统筹规划,畅通农产品跨区域流通渠道

鼓励发展经济作物,对于促进农民增收、丰富和优化我国农产品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总体上看,我国农产品供求基本上是平衡的。对于经济作物的生产,还是要加强规划和指导,平衡好与粮食等基本农作物生产的关系,防止出现盲目生产,提高供给的有效性。现在国家实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要求各地搞好自己的菜园子,但是,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完全靠本地来解决是不现实的,跨区域的农产品流通也是非常必要的。国家应当加强统筹规划,畅通农产品跨区域流通渠道,有效提升我国农产品跨区域流通的效率。(编辑整理自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副司长孔令羽、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副司长兼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副主任李朝胜在线交流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