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日期:2013-06-14
前段时间,大量跨境资本汹涌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目前却突然掉头转向,在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期间,全球股市遭遇重挫。关于此次暴跌,市场普遍将之归因于美联储退出量宽政策预期引发的全球恐慌。业内专家预警,由于短期资本波动性强,波动规模变化大,流动方向易逆转,如应对不当,势必对我国的金融市场造成一定冲击。纵观2013年,我国跨境资金净流入规模反弹和双向变动的内外部因素依然存在,有效管理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尽管美联储并未明确给出提前结束或缩减QE计划的答案及日程,但市场对美国经济好转以及美联储提前改变QE计划的预期已经形成并不断升温,这自然会导致此前大规模涌入亚洲新兴市场的资本开始回流。
新兴市场国家对此反响强烈,记者了解到,自6月12日起,印度尼西亚的隔夜存款利率正式上调25个基点至4.25%。这是近期之内,继巴西央行宣布加息之后,第二个宣布加息的国家。不过,两国采取加息举措的原因和意图完全不同:巴西是为应对不断高企的通胀率,印尼则是为应对资本外逃。
来自上海证券的市场分析人士表示,此轮热钱进入中国的“热潮”起始于2012年12月。自去年年底以来,外汇占款快速上升的局面,均显示了热钱再度汹涌进入中国的态势。步入今年5月份后,持续了半年有余的热钱潮在国内外经济和政治因素的作用下,开始退潮——一方面,中国货币当局加强了“热钱”流动的渠道管控;另一方面,目前导致热钱流动的动力因素已逐步消失。
外汇专家解释称,从长期看,新兴市场仍将吸引资金流入,但存在周期性流出的风险。因为新兴市场仍将是全球长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新兴市场资本净流入维持在较高水平的趋势可能将持续,但不排除以下资本周期性流出的可能:一是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企稳,信贷需求上升,利率回调,投资者调整投资策略,将一部分资金重新投放发达市场。二是遭遇新一轮危机,投资者避险情绪再次上升,将资金回撤至发达市场相对安全的资产上。目前来看,第一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上述外汇专家还表示,跨境资本的大幅流出可能呈现以下特征:从流出的国家看,经济基本面较弱、债务负担较重、对外部融资依赖较大的新兴经济体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从流出形式看,流动性较好的证券投资资本可能首先遭遇大规模撤出,其次是银行信贷等其他债务资本。
对于中国而言,跨境资本流动引发的风险不得不防,必须及早应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或将使中国经济面临热钱流出、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和通货紧缩的风险。业内专家建议,中国要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提高对跨境资本流动的预判和预警能力,防范跨境资本大进大出;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体制机制,构筑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冲击的有效防线;做好企业外债风险防范。
在货币政策上,“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决策层的一个最新提法。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决策层的表态指明了今后货币信贷的管理重点将主要是盘活信贷存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合理的范围。更值得关注的是,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当期GDP的增长速度,这显示许多资金并没有转化为实体经济有效产能。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将增加今年经济发展中去库存化工作的难度。因此,在我国经济基本面不确定性增加和外围风险加大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总的基调以稳为主,货币政策保持中性,同时选择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此外,在跨境资本双向波动尤为频繁的情况下,金融监管更是不能滞后。因为金融监管不但能有效防范债务风险和国际游资冲击的风险,也有利于抑制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防止经济泡沫的形成。为此,我国在推动涉及利率、汇率和货币可兑换进程的同时,要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强有力的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而在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过程中,首要的是建立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与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