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滚动要闻

滚动要闻

A股市值昨日蒸发1.3万亿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日期:2013-06-25




上周银行间市场的资金紧张问题持续发酵,市场“钱荒”愈演愈烈,昨日投资者在恐慌心态下大幅抛售,沪指昨日跌破2000点,放量重挫5.3%,创下最近46个月最大单日跌幅。深成指更是跌幅达到6.73%,创下四年多来新低。据记者计算,昨日沪深两市市值蒸发了1.34万亿元,200只个股跌停。

“钱荒”来势汹汹

银行“钱荒”从上周就已经“来势汹汹”,不少投资者对于政策层面可能出现变化、缓解流动性紧张的情况抱有期待。

但央行在昨日上午签署了一份“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事宜的函”,其中指出,金融市场变化因素较多,且临近半年末重要时点,商业银行要切实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和科学性,继续强化流动性管理。央行这一文件还认定“当前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

对此,海富通基金的研究员说,央行的表态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靠自己,别出事。”

据记者了解,此前中国银行间市场上的交易员习惯在“央行一直会放钱”的环境中交易,交易员称央行为“央妈”。在过去很长时间中,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利率超过4%就可以被归于资金紧张的行列,随后央行在公开市场上投放资金平抑市场利率上升。

但在过去的一周中,这一利率曾一度超过13%

多只银行股遭重挫

在央行上述表态之下,此前心存侥幸的机构纷纷抛售,A股出现单边下跌的情况,最终沪指跌5.3%,收报1963.23点,2012年底以来首次跌破2000点;深成指跌6.73%,收报7588.52点。

从板块来看,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股因直面资金面紧张,出现暴跌,平均跌幅逾8%。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和平安银行等同业业务比较激进的银行以跌停报收。

此外,从全球的角度看,由于美联储意图退出量化宽松,全球流动性格局也将发生变化。泰达宏利基金认为,全球新兴市场国家目前都承受着资金流出的压力。

资金面无法恢复的预期沉重打击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一些券商认为,资金紧张的局面至少会持续到7月中旬。

200只个股跌停

昨日,沪深两市跌停个股超过200只,除金融板块外,昨日房地产、有色金属板块跌幅居前,跌幅均超过7.5%。两市市值单日蒸发1.34万亿元,缩水至21万亿元。

分析人士称,目前投资者普遍倾向于认为市场的短期跌势仍然没有结束。

大成基金宏观策略研究员李冒余认为,资金面紧张的影响将扩散,国内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依然趋弱,同时货币政策偏紧等相关调整风险溢价的政策持续从融资层面加深了经济回落的风险,短端利率上升将向长端传导,影响企业融资。在这种情况下,A股投资应该注重防御。

- 追问

银行股问题有多严重?

昨日银行板块成为A股跌幅最严重的板块,其中银行股中平安、兴业、民生银行跌停,在这一轮资金紧张和去杠杆化过程中,银行到底有多大问题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目前投资者多认为中等规模银行面临的压力比较大。

中金公司昨日的报告认为,银行在同业项下短借长贷配置流动性差的非标信贷资产和贷款偿还速度放缓是内因。如果考虑一次性影响,比如预计高利率持续一个半月左右,兴业银行受到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大。

而从长期看,银行未来将调整同业资产的期限结构,降低期限错配程度,从而带来同业利差业务的趋势性下降。

而巴克莱则认为,中小银行在同业业务方面更加激进。受制于可放贷规模、存贷款以及资本金方面的限制,他们不得不寻求另外的渠道借出资金,这些银行也更加依赖银行间融资来支持业务增长。

比如民生、兴业等银行,去年其已贴现票据、信托收益权规模等均大幅增长。

多数市场参与者认为,工行等大型银行在资金方面反而较为充裕。这在市场上也得到明确的体现。昨日工行下跌了2.99%,建行下跌2.94%,而兴业、民生银行跌停。 

部分市场人士呼吁救市

A股市场大跌,近期亦不断有专业人士呼吁救市。

昨日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称,管理层此时当出手救市,救市措施应不局限于汇金增持。

李大霄认为,暴跌主要是三个原因:1.QE推出日程表已出造成全球市场股市暴跌,A股联动;2.中国经济复苏进程相对缓慢;3.流动性偏紧,年中市场银行间拆解利率飙升造成市场过度恐慌,政策未释放宽松信号。

他建议推动8措施“救市”:1.汇金加大增持力度;2.优质蓝筹股大股东集体增持;3.上市公司回购;4.高管及员工持股计划;5.养老金住房公积金保险资金长期资本入市;6.买股减免个税及印花税红利税;7.采取有力措施保持市场流动性及资金价格稳定;8.出台提振市场信心的政策安抚投资者情绪。

但也并非所有人士都认同“救市”一说。如,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认为救市措施带来的都是指数临时性的上涨,是短暂的。 

- 2009年来A股历次暴跌

2013221日,因担心市场流动性收紧,上证综合指数收盘跌71.23点,至2325.95点,跌幅3.0%,创20111130日以来最大单日百分比跌幅。

20111130日,因投资者担心上海市场即将推出的国际板将给B股需求带来冲击,基准上证综合指数收盘跌78.98点,至2333.41点,跌幅3.3%。深证综合指数跌41.53点,至994.02点,跌幅4.0%

20101112日,上证指数大跌5.16%,两市近150只个股跌停收盘,沪指跌幅创2009831日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深成指跌近千点。

2009831日沪深股市暴跌,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分别报收于2667.75点和10585.08点,较前一交易日收盘大跌6.74%7.55%。从83日至831日,在21个交易日里,沪指的跌幅达到21.81%。在同期,股民人均亏损超过4万元。

- 连锁效应

资金面枯竭致“股债双杀”

与此前股市下跌投资者向债市寻求机会不同,在此次流动性紧张引发的崩盘中,国内市场陷入“股债双杀”的局面。

在股市大跌的情况下债市收益率也大幅飙升,债券基金的净值在过去一周出现大幅下跌。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周中普通一级债券型基金的平均净值跌幅达到1.13%;二级债基平均跌幅达到1.24%

与此同时,受债券下跌冲击,货币基金出现偏离度过大。

货币基金的投资者正在担心,国内货币基金是否会重现2006年的一幕,出现个别负收益的货币基金。22日已经有个别货币基金披露因债券收益率上行,导致基金偏离度上升。

海富通基金人士说,资产价格最直接的因素是买卖双方力量,流动性紧张直接导致买方偏弱,无法承接卖方的出售,目前股票、债券、黄金等市场的大跌都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一些投资者冀望于这样的改变能带来新的未来。好买财富CEO杨文斌说,中长期来看,主动挑破泡沫,让银行等金融机构降低杠杆,这对中长期的经济结构调整是有利的。“希望管理层能顶住压力,坚持现在的政策。”

“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也是金融业进一步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即使降息、降准也很难使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关键的问题是产能过剩导致的实体经济盈利能力降低;相反,大幅注入资金,只会加剧资金自我循环和旧的产业模式延续,很可能耽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而对近日来市场热炒的“钱荒”现象,更多专家将其解释为资金的“结构性矛盾”导致,这种矛盾不仅导致金融风险继续累积,也对实体经济造成挤压。化解这种结构性矛盾,更多需要依靠结构性的政策。这也是“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意义所在。

“尽管目前管理层就如何‘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还没有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但大的方向已经确定,以往过度依靠资金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得以改变。”连平指出。

其次,除了进一步强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旨外,货币政策委员会在第二季度例会上对当前经济金融运行的形势判断为———“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这与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的表述“未来走势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有了明显的程度加深。

的确,从近日各方数据和经济发展态势看,当前经济运行确实充满挑战,一方面是经济增速在放缓,而投资、出口、消费短期内又未见起色;国内经济转型迫在眉睫,产能扩张的脚步却依旧没有刹住;经济运行中货币快速扩张但实体经济走弱,社会流动性宽松但银行流动性紧张等矛盾互现;国内加强流动性管理的任务艰巨,而伴随QE3退出传言,全球流动性状态更加扑朔迷离。经济运行的复杂性无疑也要求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例会公报在强调“着力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同时,时隔半年后重提“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业内人士称,这是基于对当前和下一阶段日益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此前,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的表述最近一次出现在2012年央行货币委第三季度例会公报中,之后的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例会公报中,均没有出现类似表述。

再次,与以往合二为一的表述方式有所不同的是,第二季度例会公报分开论述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公报声明说,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只有进行结构性的改革,才能彻底改变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困局,从而使货币政策走出两难境地,这也是目前强调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上述华安证券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更应着眼于深化金融改革,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一直存在的资金结构错配问题,更大程度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分析认为,从近期货币政策操作上并没有出现放松、到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公告重申“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再到央行就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专门发函,这一系列举措或许更多表明,管理层将更多以市场化改革方向来引导市场理性回归,避免走之前“银根一紧、货币政策就松”的老路,未来将更多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经济结构、深化金融改革等方面着手,着眼于中国经济更深层次、更持久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