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滚动要闻

滚动要闻

进口大国如何用好手中筹码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布日期:2014-04-24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在全球需求下降、市场受到追捧的情况下,我国广阔且迅速增长的进口市场具有独特优势。同时我国产业升级、资源能源需求加快、福利增加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等都对进口提出了新要求。

未来的进口战略是“以产业不断升级进口替代为核心,兼顾保障经济安全、增进国民福利、促进贸易平衡的多元化的进口战略”。实施这个战略会遇到多种障碍。我国应该利用扩大进口机遇,在应对贸易摩擦、扩大对我开放市场、推进区域一体化等方面,积极营造对我有利的国际环境。

30年来,中国是世界上进口增速最快的国家。现在,中国的进口规模约占全球十分之一,仅次于美国排列世界第二。如果按照现在的增速,中国将很快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进口国。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么一个进口大国,它在国际贸易上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远不如美国。这种局面还要持续下去吗?在一个供给过剩、市场为王的时代,旧的游戏规则显然不合时宜。作为进口大国如何用好手中的筹码,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主动利用起来,不再受制于人,有许多事要做,许多问题要探讨。

我国进口在全球增长最快

1.我国进口增长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贸易进口迅速增长,是全球进口增长最快的经济体。2012年,我国进口额达到18178亿美元,是1978年进口额97.5亿美元的186倍,年均增长16.6%,占全球进口的比重高达9.8%,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进口国。尤其是本世纪初加入WTO后,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暂时的负增长外,我国进口保持了年均17%以上的速度,是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进口稳定快速增长期。

在进口产品结构方面,按SITC分类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级产品进口比重增加,工业制成品比重减少,尤其是加入WTO之后,这种变化趋势更为明显。2012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占进口的比重分别为34.9%和65.1%。

在初级产品内部,非食用原料(如矿产品)、燃料等所占比重持续增加,2005年之后这两个比重快速上升,2012年分别达到14.8%和17.2%,当然这两类产品比重迅速提高与国际上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有很大的关系。

在工业制成品内部,轻纺、橡胶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进口比重持续下降,2012年仅占8%,化学品、机械运输设备这两类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较稳定,但2005年之后也有较大幅度下降,2012年这两类产品所占比重分别为9.9%和35.9%。综合看来,现阶段我国进口以能源资源类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从进口来源地看,它与进口产品类别和我国参与的国际分工关系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进口主要来源地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资源型国家(地区)。2012年,我国十大进口来源地包括日本、韩国、美国、德国、中国台湾等经济和技术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澳大利亚、巴西、南非、俄罗斯等资源富集型国家。

东亚周边国家和地区在我国进口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是我国最大的三个进口来源地,2012年日本、韩国地位未变,中国台湾被美国超过退居第四位。同时,我国进口国别分布更加多元,2010年,前十大进口来源地占全部进口的比重为59%,2012年则下降到54.3%。

2.进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快速变化的国内外环境相比,我国当前的进口战略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对进口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

长期以来,我国进口战略具有较明显的生产性导向,认为凡是国内能生产的就不需大规模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要尽力培养生产能力,这实际上是一种“重商主义”的思路,而没有把进口看成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交换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进口战略不利于中高端产业发展。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企业获得高端技术,无外乎三种方式:一是完全自主研发创新,这种方式时间长、成本高、风险大;二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种方式可以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缩短创新时间、降低研发成本,但关键是要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三是直接购买国外技术,这种方式虽然可以省去研发成本,但难以获得尖端技术。过去我国进口政策导向主要是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优点是较快地掌握了先进技术,但很多产业也形成了对国外的技术依赖,并没有实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第三,消费者福利损失较大。

由于进口战略是生产性导向的,对最终消费品进口限制严格,因此我国消费品进口所占比重很低,不但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是偏低的。更重要的是,由于严格限制消费品进口,国内消费者无法或不得不以较高价格购买国外技术、质量、安全、卫生水平较高的进口品,加大了消费者乃至国民福利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