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

三大主因拉动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回升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7-20

继1月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总体水平出现较大提高后,2月除原油以外的各类主要初级产品价格普遍上升。如以价格变动最为敏感的初级产品为例,美国商品研究所编制的综合反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变化的CRB指数高位回落,如按美元计算,继1月上升4%后,2月平均较上月回落2.9%。同期,按英镑计算的路透社世界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该指数不包括原油),继上月上升5.2%后,2月再升3.8%。2月,国际原油等能源产品价格下跌是导致两种指数出现不同走势的主要原因。

除原油以外,各类主要初级产品价格普见上升,特别是食糖、有色金属类商品价格升幅为大,全月平均分别较上月上升16.5%、7.0%和6.5%(按美元计算,下同),农产品原料类商品价格也分别上升5.5%。如分别就各主要商品而言,则以原糖、茶叶、天然橡胶、锡、锑等价格上涨为烈,2月平均较上月涨逾11%;铜、锌、铝、羊毛、咖啡涨幅超过5%;可可、纸浆、蓖麻油其次,涨幅超过3%;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价格也涨逾3%;葵花籽油、镍、大豆、棉花、小麦、玉米、豆油、棕榈油、大米等价格也分别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除初级产品外,2月一些主要工业制成品特别是化工产品价格出现较大上升,如聚丙烯涨幅超过13%,苯乙烯、聚氯乙烯等价格升幅达到6%,树脂等价格升逾2%。

2月国际市场许多商品价格继续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首先,全球投机性买盘推动。在有关罢工的消息及美国就业数据良好刺激下,有色金属价格持续上升。2月6日,在基金买盘强劲推动下,购买热潮推动现货铜价格升至新高,达到每吨5140美元。据预计,到今年年底,累计投资于各种初级商品指数基金的资金料由1月份的约800亿美元增加到1050至1150亿美元左右。今明两年,商品指数基金买入的金属期货料增加,其中有约35万吨至52.5万吨的铝需求,18万吨至27万吨的铜需求,10万吨至15万吨的锌需求,7.5万吨至10.5万吨的铅需求及1万吨至1.5万吨的镍需求。商品指数基金需求加剧了实货市场的短缺,加快了库存水平的回落。近期食糖、黄金、白银等价格的迅速攀升也与国际基金的炒作拉动期货价格大幅上升,从而带动现货价格上涨有很大关系。

其次,市场需求增长。《油世界》显示,2006年1至3月全球棕榈油消费量将超过产量,从而推高全球植物油价格。据估计,2006年1至3月全球棕榈油供需缺口为100万吨,2006年3月底全球棕榈油库存料将下降至390万吨,较1月初减少近100万吨。目前全球食糖供求形势相当紧张,本榨季已经是连续第3个榨季出现供给缺口,全球库存量进一步减少,存销比率也在下降。据越南媒体报道,2005至2006榨季越南甘蔗产量下降,预计全国食糖产量为80万吨,食糖需求量增加近10%,导致今年食糖缺口30万吨,政府不得不增加食糖进口,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量。韩国、美国茶产业重新出现发展迹象,在整个饮料市场所占分额也逐渐增加,提升了市场价格。

最后,一些产品产量或供应趋减,供需缺口加大。世界棉花咨询委员会表示,由于澳大利亚和巴西产量减少,2005/06年度世界棉花产量预计将同比减少5%,减少到2490万吨。由于铜等有色金属矿厂产量在今明两年均不会意外增加,今明两年铜市场供需缺口介于每年20万吨至25万吨之间。而南非去年黄金产量下降13.3%,降至296.3吨,是1923年284.6吨以来的最低点。由于产量下降,中非政府决定大幅调高咖啡收购价格,以刺激该国的咖啡生产。此外,原材料成本增加,部分地区本币升值以及人力、能源等生产成本增加,推动下游商品价格上涨是本月制成品价格上升的重要原因。近几个月以来,原油、天然橡胶价格持续维持在较高价位,是一些化工产品如聚丙烯、苯乙烯、聚氯乙烯价格出现较大上升。

2月份有一些商品价格转升为跌,特别是原油、钢材及焦炭。如与上月比较,原油价格跌幅逾3%,一些制成品如冷轧薄钢板跌幅逾10%,热镀锌薄板下跌了近6%,汽油、柴油也分别下跌了8%和3%,焦炭价格下降了1.5%。同时,菜籽油、花生油跌幅近1%,豆粕等价格跌逾2%。这些商品价格的下跌,主要是由于供应恢复或者需求有所减弱。美国石油库存进一步改善,本月中旬美国汽油库存大幅度增加了430万桶,比去年同期高出650万桶。北美持续的暖冬使得市场预计需求减弱也是制约本月油价上升的因素之一。利比亚、科威特、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和阿尔及利亚预计将维持产量不变,尼日利亚因遭受武装攻击而关闭的油田恢复良好,2月欧佩克日产量达到2983万桶。全球石油供应高于平均水准,使得市场一直担忧第二季度可能供应过剩。2月份,俄罗斯和欧洲一些国家也发现禽流感,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禽流感将可能在今后的6个月中加剧爆发,对豆粕的需求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