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7-20
【来源:国际商报】
我国会展业从起步至今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的展览大国。“十五”期间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我国举办展会2087个,2002年为3075个,2003年为3298个,2004年为3560个,2005年为3800个,逐年增长的幅度明显。在这些展会中,由政府、政府部门、政府临时机构、半官方政府机构(比如贸促会)等作为主办单位的大致占到了25%左右。围绕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进”与“退”的问题,业内专家、学者可以说是争论不休。笔者认为,要客观地、科学地看待政府“进”“退”问题,一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二要结合现实的国情来分析,三要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的过程。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一个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会展产业也一样,它也是在政府的积极酝酿推动下产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会展业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1951年3月,我国政府首次参加了莱比锡春季博览会,这标志着新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开端。
1953年,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负责接待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业展览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接待的第一个来华展览会。此后,我国陆陆续续组织参加国外展览会,也接待来华展览会,我国会展业才逐渐发展起来。因此,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政府的组织,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政府的帮助,我国会展业就不可能真正起步。
从现实的国情来说,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一个新兴产业如果不依靠政府的支持,很难与其他产业协调、快速发展。会展业作为宏观经济门类中的一个分支,它不可能脱离经济发展的规律而独立存在,也不可能通过自生自灭而成熟和发展。
当前我国虽然已经迈进了会展大国行列,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会展项目运行质量不高、效益不突出,离真正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市场化的进程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决不能认为,我们举办了几个像模像样的展会,就可以说没有政府就可以了,最起码现在说这个话为时尚早。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现在国内办得一流的展会,多是依靠政府诞生,而后发展、成熟、壮大。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特定阶段,离开政府的支持,中国的会展业会发展的更慢。
从产业发展的阶段来分析,大多数单个的具体产业都存在由产生直至衰亡的生命周期,因为单个具体的产业是由生产同种类产品的企业的集合,某种具体的产品大多数存在生命周期,当某种产品走向消亡的时候,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要么衰亡,要么转化成别的产业的企业,由生产消亡产品的企业集合而成的产业也就会走向衰亡。具体到会展产业来说,产品就是各个展会,而各个展会展出的就是“产品”,因此,同样涉及生命周期问题。
就我国会展产业目前的情况来说,会展市场初步形成,展会项目的数量在持续增加,会展的利润比较可观,正处在发展、壮大的成长过程中,处于这样一个阶段的会展产业,意味着蕴含着较大的潜在市场,新的展览项目的快速递增、展览技术的巨大进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的能力等等。这个阶段,就好比一个人尚未成年,还需要家长继续履行监护人的职责,对会展产业来说,这个监护人就是政府,因此,目前这个阶段,政府不应在会展业中退出,还应当积极参与会展活动,尤其是那些公益性较强的广交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但是在某些环节上可以考虑市场化运作,同时积极鼓励商业性质的展览活动。
总之,笔者认为,鉴于目前政府主导型展会在全国展览项目总量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今后一定时期内不应当排斥政府主导型展会,而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型展会对整个会展业的导向性作用,突出“公益性”。至于目前会展业界要求政府退出的呼声越来越高问题,主要是因为政府办展中存在的成本、办展效果问题没有解决好,但这个问题可进一步探讨。从会展业发展的大局上来说,政府一定时期内不宜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