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8-02-20
【来源:国际商报】
刚刚过去的2007年,展览市场暗潮涌动,国际巨头携资本和技术优势,在中国这片垂涎已久的新兴市场稳步拓展,本土企业凭借多年积累的优质资源与之分庭抗礼,在合作与竞争中,共同演绎出中国展览市场国际化竞争的格局。
国际化进程加快中国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展览业时间并不长,但随着加入WTO后市场的开放,展览业已经对外资敞开了大门,国际跨国公司鱼贯而入,抢滩中国市场,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展览市场骤然成为国际化竞争的舞台。
2007年3月,姗姗来迟的美国Freeman集团(富瑞门)宣布与中国国际采购中心进行合作,由此拉开了这个北美最大的展览服务公司进军中国市场的大幕。之后,欧洲10大展览公司之一的纽伦堡展览公司在上海的全资子公司开始全面运营,标志着其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提速。
在此之前,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国际展览巨头捷足先登,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安营扎寨,像励展集团、慕尼黑展览公司、汉诺威展览公司、法兰克福展览公司、亚洲博闻、米兰国际展览中心等全球展览业的骄子,基本都出现在了中国市场,从设立子公司、建立合资公司和代表处,到与拥有优势会展资源的国内会展企业进行合作,初步构建了在中国市场的布局。
在外资企业的大举挺进下,国内会展企业能否从容应对严峻的挑战,引起各方关注。
但冷静观察之下,人们发现,本土企业在竞争中表现出了出乎意料的竞争力,而实力强劲的外资企业似乎也没有看上去那么可怕。
“外资进入不是末日,只是竞争的开始,毕竟还有一个本土化的适应过程,谁也不可能在一个全新的市场一下子就得心应手。”北京一家颇具实力的展览公司经理对记者表示,在国内市场,本土企业仍然可以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认为,外资公司的优势在于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庞大的营销网络,这在举办大型国际展会方面体现得比较明显,但目前国内这样的展会并不多,绝大多数属于中小型的展览,外资的优势并不能充分发挥。
香港雅式公司董事长朱裕伦认为,成本和资源是国内展览公司的最大优势,这些有利条件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因此,有些外资企业无法做的,本土企业仍然可以做。竞争对促进行业壮大是一件好事。国内市场很大,企业各有所长,错位发展,在合作与竞争中可以双赢,本土企业还可以通过与外资企业的竞争尽快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随着对中国市场了解加深,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进军中国市场的重点转向了与拥有优势会展资源的国内会展企业的合作。在一些颇具影响力的行业展会上,不时可以看到外资展览公司的影子。
有业界人士表示,这种状况的出现有利于扩大国内展会的影响力,打造展会品牌。但也有人担心,外资展览公司不断向行业展、知名展会渗透,可能会造成国内为数不多的优质展会资源的流失。
对此,北京展览馆协会秘书长张羚表示,行业协会举办的展览被外资公司介入,实际上是恶性竞争的结果。行业协会也有难言之隐,展览市场没有放开之前,行业协会举办的展览确实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但近几年,随着会展经济的风靡,同类展览风起云涌,行业协会举办的展览也面临被瓜分的窘境,比如汽车展,北京办了上海办,然后广东办,长春办,武汉办等,令行业协会难以招架。
一位行业协会人士对记者表示,在目前政府职能没有彻底转变的情况下,行业协会实际上既没权,也没钱,缺乏在行业内企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难以一呼百应。在一些外资展览公司出大价钱的情况下,双方的合作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该人士指出,要避免展会资源的流失,关键在于本土会展企业提高竞争力。既然市场已经完全开放,外资已经进来,竞争就难以避免,外资公司肯定会争夺一些有知名度的展会。但目前来看,外国展览公司与国内机构、展览公司合作办展的数量只有200个左右,与全国每年超过3000多个展会的总量相比,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对外资的渗透也不必过分担心。
提高本土企业竞争力随着中外会展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群雄逐鹿,目前中国会展业已经呈现国际化竞争态势。业界人士指出,现阶段,中国会展企业迫切需要提高竞争力,以应对国际化的竞争。
张羚认为,中国展览业目前处在行业发展初期,展览公司实力不强,发展壮大需要有一个过程,尤其目前市场不规范,各种展览一哄而上,无序竞争延缓了企业发育成熟的周期。现阶段,国家应该给予展览业更多的支持。
“会议和展览业在很多国家都是由政府在某种程度上给予支持的,即使发达国家,现在仍然给展览业很大的保护和支持。香港贸发局用外贸税收的一定百分比来补贴会展业,德国政府每年都有专项的资金用以扶持展览业的发展,美国也有特殊的政策鼓励措施。我国展览业刚刚起步,却没有相应的资金或者政策扶持。”她认为,这种情况不利于展览市场的发育和企业的成长。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俞华博士认为,培养专业的会展人才是中国企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