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商会动态

商会动态

中国餐饮业应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9-01-29

【来源:中国烹饪协会】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 苏秋成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展现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独特魅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传统技艺生产性方式保护和产业发展,扩大内需,并营造浓郁的传统节日气氛,文化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商务部等十二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委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订于2009年2月9日(正月十五)至2月23日(正月二十九)元宵节期间,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本次大展邀请中国烹协作为协办单位,并特开辟中国饮食文化专项展区,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掀开了中国“非遗”保护历史和饮食文化的重要一页。

中国烹协自80年代初成立以来,就一直把挖掘、保护和弘扬饮食类“非遗”作为协会重要工作之一,20多年来,中国烹协编辑出版了包括《中国烹饪辞典》、《中国烹饪百科辞典》等200余部饮食文化类书籍;组织拍摄了《中国烹饪技法》、《中国八大菜系》等多集视频节目;组织编辑出版了《餐饮世界专业版、消费版》、《中国烹饪信息》、《名厨》等期刊杂志,上线了《餐饮在线》、《中华美食门户网》、《中国快餐联盟网》等多个专业网站,在国内外、台港澳等地组织了近百场次饮食文化研讨会,挖掘整理了近百种濒临失传的饮食“非遗”项目,组织了中国烹饪绝技绝活表演团,有力地促进了全行业对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

2001年以来,国家开展“非遗”申报和保护工作,中国烹协积极响应,力促饮食类非遗能进入国家“非遗”名录之中。2006年、2007年连续两次与江苏省和苏州市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了“餐饮‘非遗’研讨会”,组织专家学者研讨饮食类“非遗”的保护和弘扬工作,引起政府主管部门和全行业的重视。2007年开始,在一年一度的中国厨师节上,设立了烹饪绝技绝活的评选活动,使一大批濒临绝迹或失传的烹饪技艺得以传承和保护。2008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中国烹饪大师、湖北省籍人大代表许菊云受中国烹协委托提出“关于高度重视中国饮食文化非物质遗产的建议”。此第1672号提案得到全国人大和文化部的高度重视,7月18日,文化部致函许菊云大师和中国烹协,肯定了提案的重要性,指出:“中国烹饪历史永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保护和重视。”并提出,“对于烹饪文化项目的申报,请中国烹协等相关单位协调确定申报主体和保护单位,首先做好申报的前期研究和论证。我部将给予配合。”本次大展,在中国烹协、中烹协美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积极努力下,开设专项专区,此后,有关主管部门将考虑在国家非遗名录中开辟饮食类专项大类,以进一步彰显此类“非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和作用。

据统计,目前 “非遗”国家目录已公布了两次,在近2000余项目中,饮食类项目仅有13项,这与餐饮企业未能注重对饮食类“非遗”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弘扬,也与相关主管部门对饮食文化的认知和与全社会对饮食类“非遗”文化含量的重视不无关系。但是,这对拥有几千年文化传统和积奠和400万家企业、2000余万专业人士的餐饮行业而言的确是少之又少了。在前不久,由中国烹协召开的“中国饮食类‘非遗’保护弘扬工作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名录企业代表,纷纷表示应呼吁政府主管部门和全社会对饮食类“非遗”给予重视,不断挖掘、整理、保护和弘扬,使其不仅能传承下去,也能为餐饮企业品牌树立,持续发展并进而为社会提供优质的餐饮服务带来巨大的推力。
据了解,近两年来,各地餐饮企业注重文化建设,使企业快速走上正规化、品牌化的道路,从而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进入国家级、省级“非遗”目录的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快速提升,“非遗”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逐渐显现出来。中国烹协计划与文化部等主管部门联合组建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指导专门机构,帮助和指导各地餐饮企业和业内人士作好“非遗”的挖掘、保护和弘扬工作,把这项工作更加科学、更加深入、更加扎实地开展好,使我们餐饮业在保护、挖掘、总结、发展利用、弘扬等各方面的工作上,谱写更喜人的篇章,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社会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