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2-03-21
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
【来源:中国商报社】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肩负扩内需重任的流通业受到政策的多方关注,流通体制改革成为包括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财政报告中都要提及的重点。
作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近几年来多次提出提案,建议国家通过各种政策,扶持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其中不少内容已被采纳甚至被吸收进相关政策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对促进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去年,张志刚带领十几个政协经济委员走访上海等八地和台湾地区,对流通体系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深入调研,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在政协会上向国务院温家宝总理作了“流通业应纳入先导性国家战略的主题发言”,建议把流通业先导性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流通业战略地位亟待认识
中国商报:关注到您今年两会提案是建议国家确立流通业的先导产业地位,为何您首先提及的是宏观大层面的建议?
张志刚: 我提出把消费流通视为先导性发展战略,是因为消费流通业战略地位还没有为很多人认识,甚至未被一些地方部门领导认识。流通可以说是经济的血脉和神经,流通业有着引领经济、活跃市场、决定生产、惠及民生的作用,是涉及民生的基础工程。
发展流通业,最根本的还是观念问题。过去,我国流通业之所以落后,跟人们一直“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观念不无关系。但直到目前,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这种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这是导致流通领域负担重、效率低、环节多、成本高、发展缓慢的一切源头。
观点问题不解决,就无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流通业就很难有大的发展。很多地方领导在投资分配的时候,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人力、物力、财力分配到制造业、虚拟经济上去。现在一些地方钟情于发展一些产量过剩、高能耗的制造业,但为什么不把钱投资到流通业呢?为什么不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事实上,流通业、商贸服务业是实体经济,流通里面的各个产业都是实体经济,但大家对流通业存在的问题重视不够。
所以我在建议中提出,首先要在国家战略层面,确立流通业的先导产业地位,提高全社会尤其是领导层对流通战略性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只有他们把流通当成血脉和神经,只有思想意识方面增强了,才有可能制定合适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产业发展。
流通业不能完全推给市场
中国商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流通业被认为迎来了黄金契机。为何会有这样的选择?
张志刚:今年中国经济总的基调是稳中求进,目前股市低迷,车市增速下滑,房市调控,国家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的上行压力都比较大,所以我在这个时候建议加快流通业的发展,把流通先导战略作为国家战略。
扩内需为何会成为国家战略选择呢?首先是发展需要。我们国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外贸依存度都将近40%,一个国家过多依靠外需的增长是不安全的,也是不合理的。我国把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确定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必然选择。
同时,我国流通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以来,我国的流通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举个例子,去年我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了18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7.1%,是1978年的116倍,应该说我们发展得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具体体现在我们的人均消费只有大约2130美元,而美国是15000美元。而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资料,我国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一直徘徊在18.7%左右,这同国外普遍7%~8%的数字还有不小的差距。同时,从世界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可以看出,美国GDP增长70%~80%权重是消费拉动,中国只有51.6%。
差距很大,表明潜力很大。如果按照现在每年15%的速度递增,到“十二五”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比“十二五”的第一年翻一番,达到32万亿元。
当然,扩内需必须稳外需,稳外需也可以为扩内需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中国商报:但现在流通业在很多人看来是应该一切交给市场,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都应该由市场解决的行业,政府不应该进行管制。
张志刚:这恰恰是目前流通领域存在的一种误区。流通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作用不可小视,不可能完全推给市场。流通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市场行为,靠市场需求去调节;另一种则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基础设施,要靠政府来投建。
参照国外经验,日本政府投资建设了88个保证老百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