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商会动态

商会动态

“2007-2008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评述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10-15

【来源:本站】

1. 国内市场销售升温,受奥运会等因素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创10年来最大增幅

今年1-7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5%,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约4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将在16%以上。考虑到明年北京奥运会对消费产生的巨大拉动作用(如餐饮、住宿、旅游、文化消费等),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幅将会比今年更高。1997-2006年的1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各年增长率在6.8%-13.7%之间,因此从名义增长率看,今明两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将超过前10年中的任何一年。消费的快速升温将使市场更加繁荣,也更趋活跃。

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除奥运会可能带来的预期影响外,还有以下几点。

(1)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保持在11%以上,带来居民收入增加尤其是财政收入的明显增长。前者直接扩大了个人消费能力,后者表现为公共支出能力的增强,上半年国家财政同比增收30%以上,使社会福利和公共保障性支出有了雄厚的资金来源,进而有望减少居民在这些方面的支出,使收入更多地用于个人消费。毫无疑问,政府采购的增加,也会在更大程度上拉动生活资料尤其是生产资料市场。

(2) 政策向扩大国内消费倾斜。今年以来,中央政府积极作为,采取多项措施,“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例如,大幅度增加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继免除农业税后又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收费,对城乡困难学生增加了奖助学金;颁布了《劳动合同法》,依法保护雇员收入,解决对农民工的欠薪;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将存款利息税率从20%调减为5%,统一中外企业所得税税率(对中国企业意味着减税);增加公教人员工资收入,提高城市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酝酿医疗改革方案,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出台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给的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等等。这些措施,或直接增加了居民的消费能力,或可改善居民对未来的收支预期。

(3)股市带来的财富效应。今年以来国内股市出现爆发式增长,沪深股指从年初的2700多点和6700多点,分别升至9月初的5300点和18000点,两市市值已超过GDP总值。一亿多股民中相当一部分人的财富显著增长,并增加了消费支出。随着国内实体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预计股指将继续波动上行,财富效应继续放大,从而对今明两年的市场需求产生强劲拉动。

(4)物价上涨也是一个助推因素。今年上半年,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了3.5%,超出了政府年初提出的3%的控制目标。下半年物价涨幅继续加快,7月份达到5.6%,8月份升至6.5%,这样的价格涨幅达到了11年来最高点,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剔除价格因素,前8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约为11%-12%之间。今年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点相当突出,其中食品价格涨幅过大对推动CPI上升起了关键作用,1-8月食品涨价对CPI的影响达到80%。

有两个问题值得在此指出。第一,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较大,并不意味着扩大国内消费的政策导向已经产生了明显效果。相比于投资和出口的增速,消费的增长要低得多,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是“两强一弱”,继续呈现失衡的结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消费疲软的1999年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只有6.8%,但剔除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也达到了10.1%,因此,前8个月扣除涨价因素后11%-12%的实际增长,并不表明消费市场已经全面启动。第二,中国经济面临着出口与内需、投资和消费的双重失衡,由此导致的基础货币和信贷投放过多,以及人民币流动性过剩,将是影响今后市场物价的一个重要因素。专家预计,解决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努力至少要持续到2009年。由此看来,要保持今明两年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稳定,政府应努力把物价涨幅遏制在民生和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2. 食品市场走势受到政府和消费者的高度关注

2007年5月以来,国内食品价格出现明显上涨,其上升幅度、波及范围和持续时间均为10年来所仅见。食品价格的上涨,打破了多年来生活消费品全部处于买方市场的格局,《中国青年报》调查表明,92%的城镇居民认为食品价格上涨增加了家庭生活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