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质量部】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1年来我国商业服务业创新实践的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进一步推动商业服务业企业的科学发展,中国商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商联)主办的“全国商业科学技术大会暨2009全国商业服务业创新与发展论坛”于12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商联会长何济海、国家科学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陈传宏、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张莉、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杨咸武等领导同志,以及全国商业服务业企业、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的代表和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共计300多人与会,共享商业科技进步的成果,共商商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大计。

会议由中商联副会长兼秘书长姜明主持,常务副会长张庶平作了主题报告;安惠民副会长宣布了“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服务业科技创新奖”奖项结果;获奖代表发表了感言。
中商联常务副会长张庶平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历经六十年发展,我国商业服务业成就辉煌,逐步形成了经营业态多种、经济成分多样、营销方式灵活的格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商品流通产业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尤其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电子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商业服务业领域,大大提高了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今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经济增速减缓、各种不利因素交互作用的情况下,我国商业服务业在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消费尤其是居民最终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1至11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3%,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同比加快2.2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可超12万亿元。商业一改过去传统落后、以手工作业为主、科技水平低下的状态,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中集中使用高新技术手段、科技含量较高的部门之一。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与处于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中的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与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国商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仍严重滞后,创新能力薄弱。因此,我们一定要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在商业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加大商业服务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国内的商业基础设施,促进商品流通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据大会组委会介绍,为鼓励商业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加快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推动商业服务业企业的科学发展,经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中商联分别于2002年和2006年设立了“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和“中国商业联合会服务业科技创新奖”。中商联设立了全国商业质量管理奖。几年来,在科技部、商务部等有关部委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中商联上述三个品牌奖项,共推出了424项优秀的获奖项目,奖励获奖人员3143人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10余项,为推动我国商业服务业科学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2005年和2008年中商联分别推荐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大豆精深加工成套技术及关键设备》、《南方主要易腐易褐变特色水果贮藏加工关键技术》,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今年,中商联组织开展了“2009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第二届中国商业联合会服务业科技创新奖”活动,申报情况十分踊跃,申报项目质量明显好于往年。经中商联奖励工作办公室初评,专业评审组专家评审,评审委员会审定通过,评出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123项(其中特等奖6项、一等奖34项、二等奖52项、三等奖31项),中国商业科技创新型企业5家,中国商业科技创新人物19人;评出中国服务业科技创新奖37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7项),中国服务业科技创新企业45家,中国服务业科技创新人物20人;评出2009年全国商业质量管理奖获得者7家。这次表彰涉及的范围之广、行业领域之多是业内前所未有的。它们没有经济成分之分,既有大型国有企业,也有活跃的民营企业的身影;没有社会地位之别,既有业界知名企业家,也有默默无闻的中小创业者;既有积极活跃的行业组织,也有表现突出的组织代表,还有权威的行业研究专家等等。
在上午的大会上,中商联副会长万文英代表中商联专家工作委员会发表了《2010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
在下午举行的2009全国商业服务业创新与发展论坛上,商务部商贸服务管理司副司长王德生、国务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