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原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
入世十年仍要做好生产力这篇大文章
人物介绍:
十年前,张志刚在国家经贸委任副主任时参加了WTO后期的国内协调工作,根据国务院的安排,国家经贸委负责协调各部门的方案,之后由外经贸部谈判代表团对外谈判。所以龙永图比喻张志刚等“是在厨房里做饭”的人,而他自己则“是端出去请客的”。
曾经最担心农业、汽车、金融
新京报:您在经贸委直接负责产业,中国入世谈判期间,以您对中国产业的了解当时有什么样的担心?
张志刚:面对入世谈判,我记得当时把我们国家的产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我们有优势的,比如轻工纺织类;第二是优势与不足并存的,比如石油石化、钢铁;第三是处境非常不利的,农业、金融、通信等。
我记得我们最担心的三个领域,第一产业是担心农业,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开放了怎么办?非常担心;第二产业是工业领域,最担心的是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关联度大的汽车产业。第三个领域是现代服务业,尤其担心的是金融业,后来因为现代服务业最终我们对外承诺的不是太多,所以也没有发生大的情况。
但是在整个产业界,可以说是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积极应对的结构调整和提升生产力水平的大战,至今回忆起来也是难以忘怀的。
回过头来看,这些行业是不是如当初预想的那样?
张志刚:我觉得我们各个产业都表现得不错,都经受住了考验。
我们的石油石化经受了考验,具备了世界级的竞争力,他们也都进入了世界500强。钢铁工业,当时也是担心受到进口的冲击,现在成了世界上产量最大的一个国家。汽车工业虽然只走过了短短的十年历程,当它的产销已经是世界第一。现在中国已经有200多个工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居于第一。工业产品的生产,我们的轻工纺织,通过痛苦的技术改造,既是传统的,也是现实的优势产业。中国的消费品生产在世界上是有很大优势的,尽管我们还需要提高档次。
农业方面也经受住了考验,但大豆生产方面难以满足需要。
不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代价将越来越大
新京报:我们现在是贸易大国,但却不能说是贸易强国,加入WTO十年有什么遗憾和不足吗?
张志刚:如果说还有什么不足、值得反思的呢?就是我们的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取得了人家100多年发展的成就,但人家一百多年发展遇到的问题,也会在我们三十年中积累,所以必须正视我们的差距和不足。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比如钢铁行业,去年全世界粗钢的产量可能已有12亿吨左右,而中国就占了一半,粗钢是高耗能的产品,但世界上最大的钢铁集团却不是中国的。
过去我们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资源低价,环境无价,这样的发展道路已经难以为继了。我们消耗了不少的能源,却只创造了全世界不到10%的GDP,这样的道路走下去,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发展的效率越来越低、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发展的代价越来越大。
我觉得中央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深化结构调整,是非常正确的,但任务非常艰巨,特别是目前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也艰巨繁重。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紧迫。
新京报:WTO总干事拉米对中国入世十周年打分是A+,你如何评价中国这入世十年的表现?
张志刚:成绩肯定是主要的。拉米打了个A+,我也认为我们的成绩是卓著的,但困难和问题也要面对。我想我们应该是优秀。当然不是满分,毕竟我们还是有不足。
比如,当年WTO的谈判给了我们一些不公平的条款:特保条款、纺织品协议的有关条款、市场经济地位,这三个领域,都强加给我们一些不公平地条款。当然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谈判不可能没有妥协。
事实上,中国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