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8-02-17
【来源:中国家用电器协会】
一、呈现“白强黑弱”局面
随着美的电器、格力电器等白电龙头企业公布的出色业绩,可以清晰地勾勒出2007年家电行业呈现白(电)强黑(电)弱的新特点。
“白强黑弱”局面的形成并非偶然。从产品形态而言,平板彩电的风起云涌迅速席卷市场,但其激烈的竞争和越来越低的利润显然无法打破“白强黑弱”的紧箍咒。相反,在相关核心技术缺失的情况下,曾经风头尽领的国内彩电巨头和碟机生产企业都失去了曾经的制造优势,备受外资巨头的冲击,行业面临新一轮的博弈。而国内黑电企业的困境也是全球消费电子行业的一个折射,当这个行业越来越以技术为王,而不再以制造为王时,中国企业失去了曾经的优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稳定的产品形态却令白电巨头积累的产能规模、白电巨头整体产业链优势在今年逐步释放。
二、产业整合日趋深入集团化竞争态势明显
2007年,以美的、格力、海信科龙、海尔、长虹为代表的几大产业集团的力量开始迅速崛起,并购成为产业重整的中心。美的集团内部产业大挪移、海信向科龙注入白电资产,成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资产重组暗流涌动
2007年11月,美的电器、ST科龙两大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都纷纷遵守此前的承诺,开始进行内部的资产重组:美的电器受让集团旗下包括华凌空调冰箱等白电资产,美的大白电战略更进一步。而11月底,科龙也开始启动收购海信电器白电资产的重组。
这两大事件,是此前美的拿下华凌、海信收购科龙的一个延续,经过多年的梳理后,资本方发出谋求产业协同、做大做强旗下产业的强烈信号。
从规模化整合到技术扩张
在资产整合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同的思路,如格力集团将打造以格力电器为核心的工业板块、美的相关多元化的扩张、长虹向白电行业的渗透,都是不同企业风格做出的不同选择。不过,不管是哪一种选择,最终的竞争都依赖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技术的不断创新。
三、加强国产品牌竞争力国内彩电企业布局产业链上游
2007年,本土家电企业已经充分感受到了产业链不完整带来的压力,并纷纷在产业链上游建设上加码。
外资品牌频打价格战
上游资源缺失之痛在彩电行业得到最深的体现。在平板市场不断扩容的2007年,成为外资品牌咸鱼翻身的重要契机。外资品牌凭借自身强大的上游资源供应,主动发起价格战,意欲对向来有“价格优势”之称的国产品牌进行洗牌。而本来利润就相当微薄的国产品牌显然有点招架无力,产业链瓶颈成为国产品牌发展的桎梏。而这个问题引发的是整个链条的困境,不仅涉及市场份额争夺、价格调整,也给下游的售后服务维修的根本解决设置了障碍。
本土企业布局产业链上游
事实上,长虹、海信、TCL、康佳等家电巨头已经意识到这一困境。2007年4月,长虹启动国内首条等离子生产线建设,预计2008年可以投入生产,首期工程产能将达到216万片(以42英寸计)。TCL集团也宣布,拟通过定向增发募资,在广东南海兴建两个液晶模组厂。此外,经过3年多低调布局,第一条年产50万片的液晶电视模组生产线也在海信建成投产。
不仅仅是在彩电行业,白电产业的圈地也一直没有停息,除了几大白电巨头不断扩容,也有新军通过收购上游企业来获得产业链的竞争优势。12月24日,四川长虹入主华意压缩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为旗下美菱获得充分的冰箱压缩机供应提供保证。此外,今年长虹还联手东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启动空调压缩机生产线项目。
无疑,加强产业链上游建设已经成为国产品牌突围的新筹码。
四、家电连锁双雄争霸格局形成生产企业开拓多元化渠道
家电连锁并购升级营销模式谋变
2007年12月16日,国美宣布以36亿元的代价并购大中电器,至此,家电连锁双雄争霸格局形成。另一方面,国美、苏宁开始从传统家电产品规模制胜的营销模式向手机、PC等消费类电子产品深度扩张的转变,折射出家电连锁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厂家开拓多元化渠道
在连锁渠道崛起的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