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3-20
【来源:解放日报】
随着商铺租金的水涨船高,昔日套在外资零售业头上的盈利神话正在褪色。
一场白热化的中外资零售业购并和扩张风潮,随着2007年春天的来临悄然走近。习惯了政府关爱的内资零售企业,要适应短兵相接的厮杀,需要调整的理念和学习的内容,有很多。
随着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深入,国际巨头对本土零售业的并购风起云涌。
今年2月底,全球零售业老大沃尔玛宣布购入台资超市品牌好又多35%股权,成为2007年零售业并购首战。
日前,中国零售业航母百联集团又传出快客便利将关闭广州门店,由全球便利店老大“7-11”接盘。
在这场零售业并购和扩张的狂潮中,我们应该怎样思索?
套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的主要观点“全球化不是你想不想要的问题,而是你什么时候要的问题”,今天,零售业的全球化不是本土企业想不想要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正视的问题。
并购好戏
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了10年来的最大增幅,2007年可能再增长13%,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8.6万亿元。刚过去的2007春节黄金周,中国消费市场再创纪录: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0亿元,同比再增15%。2006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3360.41亿元,居国内各大城市首位,比上年增长13%,增幅创下1998年以来的新高。
中国加入WTO,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市场被推到了零售业跨国购并的前沿:2005年7月,控制着百安居的英国翠丰集团宣布收购全球第四大建材零售商“欧倍德”的中国业务;2006年开始,购并大战更是好戏连台――1月,法国家乐福与中国台湾乐购接盘刘永好旗下乐客多位于上海、南京等城市黄金地段的7家门店;5月,北美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商百思买,以1.8亿美元收购国内第四大家电连锁商江苏五星电器51%的股权;12月,美国家得宝以1亿美元收购国内三大建材超市品牌之一的“家世界”,几乎同时,英国TESCO以3.5亿美元再购乐购40%股权,从而达到了对乐购90%的绝对控股。
内资零售巨头也不甘其后,去年2月,物美斥资3.7亿元收购北京超市连锁企业美廉美。两个月后,物美重拳出击西部,以1.7亿元收购西北上市零售企业新华百货。9月,物美再斥资12亿元收购江苏时代超市50%股权。去年下半年,香港联交所上演国美、永乐合并,宣告国内家电业从三国鼎立进入双寡头垄断时代。
来自安永的最新分析报告称:中国零售业购并浪潮将5年不退。报告指出,目前中国零售业整合度仅有20%,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零售10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0%,市场集中度还很低。从南美、东南亚等新市场经济国家的零售业发展轨迹可以预见,零售业的购并大戏其实还刚开始。
扩张难题
然而,简单的规模扩张远不是零售商健康发展的全部内容,在中外资零售业大举并购、拓店的同时,零售商亏损、关店的消息也随之传来,业内人士对零售业发展的隐忧溢于言表。
首先,“僧一多,粥就少”,过度竞争带来的单店利润下降,已经造成零售业亏损面开始扩大。有媒体报道,日前,在广州市连锁经营座谈会上,广百集团高层透露,其与法国品牌家乐福的合作过程中,广百非但没有盈利,在管理和服务方面也未能学到外资的先进经验。而且,广州5家卖场目前仍在亏损,因此,广百要求将其在合资企业中所持的25%股份减至5%。随着商铺租金的水涨船高,昔日套在外资零售业头上的盈利神话正在褪色。
中资零售业也出现了颓势。全国最大内资零售集团企业上海百联集团,也因早年的大规模扩张而导致盈利水平下降,目前正在考虑收缩战线,将主要精力放在长三角和个别优势特别明显的城市集中发展业务。“趁还能卖,早一点找个婆家”,今天,“找接盘者”开始成为不少内资零售业普遍心理。
其次,是人力资源问题。中国零售业的兴起不过10年时间,零售人才储备有限。全球雇佣服务行业领导者万宝盛华预测报告显示,2006年第四季度批发零售行业的雇佣指数对比上个季度上升13%,对比2005年同期上升9%,零售人才的紧缺可见一斑。商品大类采购总监做不过2年,高价挖角,而且是一个团队一个团队挖的现象在零售行业中早就不稀罕。另外,还有扩张过快带来的资金链问题、供应链问题,购并后的文化融合问题等。可以想象,沃尔玛签单好又多,国美购并永乐的时候,相关负责人的内心一定不轻松。
中国加入WTO伊始,有专家预言:“面对外资零售企业的大举扩张,内地的零售业不是被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