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2-06
【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2006年,中国葡萄酒行业销售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将行业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7年,中国葡萄酒行业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消费年度。在对过去一年行业发展的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主流事件对行业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给葡萄酒企业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借鉴。
产品高端化
从2002年以来,主流葡萄酒品牌张裕、长城、王朝、新天、通化和云南红等将产品高端化的升级换代提上了日程并在市场上屡有收获。华夏长城1992年份酒、张裕1995年份解百纳和张裕卡斯特等高端产品都是这一进程的市场产物。产品高端化依然是2006年度的一个现象,该现象进一步巩固了近几年来中国葡萄酒高端市场的开拓成果。张裕解百纳、张裕钓鱼台、张裕冰酒、长城小产区酒和云南红葡萄酒等具有代表性高端产品的良好表现,都能够映射出高端市场给葡萄酒企业所带来的“盛宴”景观。
高端产品,一个直接的表象就是其较高的市场价格,但是其实又不能简单的与高价格画上等号。笔者先前曾经试着将高端葡萄酒产品定义为既能够做到高价格与高质量的和谐统一,还能够渗透品牌文化。葡萄酒消费者在享受到“物有所值”的产品同时,更多的将是去体会产品和品牌所带来的精神层面上的愉悦感受。可见,产品的高价格并不一定代表的是产品的高品质。中国葡萄酒市场消费环境并不成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葡萄酒文化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简单来说,还有太多的尚在消费葡萄酒的消费者对于葡萄酒的基本知识知之甚少。那么,如果我们用“马马虎虎”的所谓高端产品来应付国内尚不成熟的消费环境,则无异于在滥用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任,通过产品的“暴利”来实现品牌的“暴力”,对消费者进行赤裸裸的“掠夺”,透支着品牌的信誉和潜力。关注产品本身,切忌“营销崇拜”,让葡萄酒这一本来的快速消费品的品质与价格接轨,也是葡萄酒企业在开拓高端市场时不应该回避的话题。
品牌国际化
进军国际市场去分一杯羹,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中国企业的品牌梦想,中国葡萄酒行业也不例外。2006年度是国内葡萄酒主流品牌布局国际化的一个开端,主要的活跃品牌为国内葡萄酒第一阵营的企业,如张裕、长城和王朝等。并且每一个企业还开出了相对明确的国际市场开拓时间表。例如:张裕短期目标是在3年内实现海外销售份额占总量的三成以上,最终实现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比例达到1:1;中粮酒业将加大对国际市场的投入,准备拿出总投入的10%打开法国、英国等国际市场;王朝将对澳大利亚一家大型葡萄酒厂的股份收购,还准备收购法国的一个酒庄,专门生产高档葡萄酒。2006年12月8日,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与新西兰凯里凯利酒庄(Karikari Estate)在北京宣布,双方合作推出“新西兰张裕凯利酒庄”的全新联合品牌,更是为张裕的品牌国际化添加又一强有力的注脚。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国际化并不是一种情绪、一种冲动。TCL、华为、联想和海尔等这些国内品牌巨头在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上有了有利的探索,但是其中所暴露的问题和产生的教训也凸现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不成熟和不理性。诚然,中国葡萄酒主流品牌所做出的国际化努力其实是一种行业和品牌的进步行为,但是从近几年来国内市场的不和谐声音来看(主要围绕的是葡萄酒的质量问题,如九问张裕、长城进口葡萄原酒泄漏和王朝橡木桶陈酿干红事件等),中国葡萄酒行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突围”,其实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加之,葡萄酒在国际市场作为一种典型的快销品,消费环境已经相当成熟,给我们提出的挑战也不可谓不高。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企业价值观、员工储备、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等问题都是我们在“昂首阔步”挺进国际市场之前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国际化,我们真正做好准备了吗?
洋酒“恋战”
2006年10月,法国MAAF集团旗下的专业葡萄酒公司Savour Club Asia(中文名字“品醴汇”)在北京宣布成立后,公司在集团经营的3900余种葡萄酒中选出最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品类,在2007年中国市场上市了。2006年10月,由葡萄牙商务专员公署、葡萄牙酿酒合作社联合总会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州分会在广州举办“葡萄牙酒展示与品试会”,该次活动共汇集了来自葡萄牙国内九大产区的高品质产品。2006年11月,由美国加州餐酒协会协同24家加州酒商在北京进行了一年一度的“品味阳光、加州餐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