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

安徽消费市场快速发展 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2-04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06年安徽省积极开拓消费市场,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消费品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9.4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5%,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创近九年来的新高。

  一、消费品市场总体情况

  1、消费品零售额突破2000亿元,全年市场走势呈"U"字型。

  2006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0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分别实现零售总额496.8亿元、457.4亿元、485.5亿元和589.7亿元,增幅分别为14.6%、14.2%、13.8%和17%,整体上呈现"U"字型发展态势。从月度看,凡是含长假、节日月份零售额增幅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其中1月、5月和10月份的零售额增幅分别达到15.8%、15.7%和17.1%,假日消费的推动作用明显。

  2、城市消费品市场发展迅速,农村市场日趋活跃。

  2006年,安徽省城市居民收入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得到释放,加上城市商业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环境日趋改善,促使城市消费品市场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全年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同比提高了0.4个百分点,比零售总额增幅高1.4个百分点,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达到58.9%。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千乡万村"商业试点工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市场也日趋活跃。全年县及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23.2亿元,增长13.3%,增幅提高了3个百分点,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2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达到41.1%。城乡增幅差距由上年同期的5.7个百分点缩小为3.1个百分点。

  3、批发零售业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快速发展。

  2006年,安徽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7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从增量上看,零售额较上年增加了220.1亿元,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2%,拉动零售总额增长12.5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成为拉动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

  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增长尤为强劲,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15.1亿元,增长23.1%,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和限额以下贸易业零售额增幅分别高8.1个和10.9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也由上年同期的19.1%上升到20.5%。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304.4亿元,增长12.2%,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7%,拉动零售总额增长8.1个百分点。

  4、餐饮、旅游业强劲发展,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兴旺繁荣。

  2006年,安徽省餐饮、旅游市场兴旺繁荣,总体呈现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特点。全年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83.8亿元,比上年增长17.8%,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4个百分点,其中5月和10月份全省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分别增长19.9%和20.1%。另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安徽省共接待各类游客623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11.5亿元,分别增长31.4%和33.3%。

  5、消费结构继续升级,消费类型逐步转变。

  2006年安徽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吃、穿、用的商品类销售均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比上年分别增长26.3%、23.6%和22.4%。近几年来,安徽省消费结构升级速度明显加快,逐步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消费热点多集中在住房、教育、汽车、文化和娱乐型消费上。去年,汽车类实现零售额58.1亿元,增长29.8%,由其带动的石油制品类实现零售额77亿元,增长30%;与住房相关的建筑装潢材料类、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分别增长31%和19.2%;体育、娱乐用品、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书报杂志等休闲娱乐类消费品也分别增长了34.2%、24%和16.7%;享受型消费品也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化妆品类和金银珠宝类分别增长25.4%和30.5%。

  二、影响安徽省消费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向好,为安徽省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2006年安徽省经济以12.9%的速度快速增长,实现生产总值6141.9亿元,连续第三年跨上新的千亿元台阶。宏观经济形势向好为2006年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消费品零售额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2、国家扩大消费需求、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等一系列宏观政策措施的不断落实,促进了安徽省消费市场快速发展。2006年全省各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幅度都在20%左右;企业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养老金180元。另外,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政策也有利于城镇中低收入阶层增加收入。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4%,增长速度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最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4.7%。由于全省主要农产品丰产丰收,价格稳定,同时,农民外出和在本地企业务工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使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69元,增长12.4%。收入的较快增长,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