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

服装市场“洋品牌”多数本姓“中”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2-04

【来源:中国商报】

起个洋名字,未必就真是洋出身。眼下,服装行业许多“国际注册、国内生产”的“假洋品牌”在走俏之余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

鲁迅先生在小说《阿Q正传》中塑造了一个“假洋鬼子”,留过洋,剪了辫子。谁知,距离小说所述年代过了近百年的今天,打着“洋鬼子”招牌的招商广告扑面而来,不管去过东洋还是西方,或是压根哪儿都没有去过,这些“假洋鬼子”就在市场上竖起一杆大旗,做起“国人”的生意来。

李鬼、李逵如影随行

记者近日在北京某商场男装区看到,满眼都是“洋品牌”,除了一些人们较为熟悉的国际知名品牌外,更多的是叫不出的洋名,而国内品牌则几乎不见踪影。二三十家柜台前,记者只寻觅到了一家中国香港的品牌。奇怪的是,在满眼的“意大利”、“法国”品牌中,很多是在中国内地“出生”的。在某品牌专柜,巨幅广告上标注着“源自意大利百年经典的名牌”,记者翻看了一下标签,产地一栏明确标注是广州某制衣公司。记者大概统计了一下,这种情况几乎占到80%。面对记者的询问,一营业员坦言这些“洋品牌”都是国内厂家生产或代理的。她还告诉记者,该服装区基本不受理国内品牌服装的销售。

LENO、MARIN、SLIAOT、ROMASTER、VERDUNTON、MARIANO、CRODEAR……这一连串的洋名,仅仅是该商场二层的部分服装品牌。记者又走访了北京燕莎、当代商城、赛特、国贸、太平洋百货等高档商场的服装专柜,感受到的是一片“欧风美雨”。尤其是男装,件件“洋”得纯粹,贵得离奇。记者看到,高档商场中动辄过万的男装比比皆是。以西装为例,国贸地下商城CERRUTI售价11950元、DAKS售价10890元,东方广场AUTUSON等品牌均售价过万元。

触目皆是的洋品牌让消费者感到疑惑。刚从意大利留学回国的徐先生对记者说:“我在意大利生活了3年,听说过的品牌服装还没有在北京逛一天见到的多。”中友商场一位售货员则说:“真正的国际品牌那么贵,哪会有那么多人买得起?我们的服装就是自己公司生产的,只是买个国外的品牌而已。"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假洋品牌在服装行业是普遍现象,在一个商场里,真正的外国品牌超不过15%。目前在市场上的洋品牌服装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正宗的国外品牌,如BOSS、登喜路等国际经典品牌,它们有的直接源自进口,有的在中国内地加工、销售,但是工艺、面料和设计都是严格按照自身规范要求的。第二种是国外品牌与国内企业合作在国内贴牌生产。还有一种“洋品牌”的娘家其实在中国,只是到国外登记注册了一个“洋名”,便以“洋品牌”自居,而实际上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统统在国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样的“李鬼”在国内洋品牌服装市场中占到40%。

借你一双“慧眼”

其实,一直以来,消费者对充斥在服装批发市场和小商品市场中的“李鬼”保持了相当的警惕。为保险起见,有的消费者只到正规的大商场买衣服。但人们很快发现,大商场的名牌服装,特别是一些知名国际品牌也是“名目繁多”。一个“鳄鱼”品牌,就有新加坡鳄鱼、香港鳄鱼、法国鳄鱼,鳄鱼头标识既有朝左的,也有向右的。本是男装品牌的“皮尔・卡丹”,在商场里却从皮具到钻饰,甚至内衣、袜子都有大名鼎鼎的“皮尔・卡丹”,让人无法判断真假。一些知名品牌被加上不同的前缀、后缀,一个名牌一下变身出多个“中国BABY”;同一个品牌,有的用英文字母作商标,有的用汉字中文作商标,还有用图案作商标的,让人根本无法搞清到底哪一家是正牌货。

据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王茁介绍,由于一些商标所有者缺乏对自身品牌的严格管理,或者为获取更多的利益,同一个商标被授权给多种不同的商品及不同的公司,从根儿上造成了自身品牌的混乱。其次,一些品牌的生产经营者不按合同规定使用商标,有的企业仅获得了一个品牌的男装代理,却同时在一个专柜或店面中经营同品牌的女装。还有的本来只能使用一个品牌的英文商标,却悄悄连中文商标也用上了。 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干脆先在内地以知名商标登记注册自己的企业名称,如“法国梦特娇国际集团有限公司”,随后到香港注册公司,回到内地“委托加工”,同时再注册一个与该商标相似的商标图案,随即就开始销售自己克隆的“世界名牌”。

尽管这些所谓的“世界名牌”都拥有自己的合法身份,其实其中相当的名牌都没有在相关的品牌发源地注册,更没有在世界知识产权国际组织――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组织进行注册。换句话说,很多“李鬼”在我国是合法生存的,但在国际上根本得不到承认。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被冠以“某某尼”、“某某奴”、“某某迪奥”的服装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