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

国有商业银行股改迈出坚实步伐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1-11

【来源:经济日报】

2007年新年伊始,美国银行(亚洲)在香港的营业网点开始忙于更换一个新的牌匾:中国建设银行(亚洲)。

这是建设银行继在国有商业银行中率先于2005年在香港上市后,给投资者带来的又一个惊喜。建设银行以97.1亿港元成功收购了美国银行持有的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已发行股份,这样,建行在香港的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为原来的两倍,并且获得了发展香港业务所需的网点渠道、人员、系统、产品和客户,从而快速搭建起在香港的零售业务平台。

建行的大手笔举动显然是2006年年末亚洲金融市场的重头戏,但是在这场并购冲击波中,建行并非一个独行者。

2006年12月14日,中国银行宣布,已通过一家全资附属子公司,以9.65亿美元现金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有限责任公司的100%已发行股本。本次收购是中国银行进一步扩大多元化金融服务范围、提高非利息收入总体战略的举措之一,拥有了这家全球最大的飞机租赁公司之后,中行获得了一个进入飞机租赁领域的坚实的平台,并为中行提供向航空公司客车进行交叉销售的潜在机会。

中国银行表示将充分利用在国内和全球的客户和机构网络,支持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在全球航空市场的业务发展,尤其是拓展世界增长最快之一的中国航空行业。

临近年末,市场上再次传来新的收购消息。2006年12月30日,工商银行和印尼Halim银行股东签署收购协议。根据协议,工商银行将收购Halim银行90%的股份,另外10%的股份暂由原有股东持有。

这次收购是工商银行完成的首次跨国银行收购,也是该行第一次以收购方式进入国外市场,无疑为该行今后在国际金融市场间进一步渗透和拓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历时三年成效明显

2003年12月30日,国家通过汇金公司向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分别注资225亿美元,拉开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序幕。实践表明,历时3年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果说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那么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所承载的现实使命就更为重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1997年和2002年两次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采取了包括注资2700亿元以补充资本金、成立4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近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逐步按审慎原则修订会计制度以及从2001年起银行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等若干举措,以增强4家银行的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改善其财务状况。

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成立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专题工作小组,部署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问题。2003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选择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作为试点银行,运用国家外汇储备等补充资本金,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推动试点银行通过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逐步改造成为产权清晰、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与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

历经3年的不懈努力,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借鉴国内外银行重组改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根据“一行一策”的原则,通过财务重组、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框架、引进战略投资者、境内外发行上市等改革步骤,着力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风险管理、转换经营机制、提升国际竞争力,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建设银行已于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成功上市;中国银行也先后于2006年6月1日和7月5日在香港H股和境内A股成功上市。2006年10月27日,工商银行以A+H同步发行、同步上市的方式成功实现首次公开发行,筹集资金191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

3家银行按照国际标准不断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着力加强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益。通过股份制改革,试点银行主要财务指标已接近国际较好银行水平,正努力向“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与效益良好”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迈进。

一个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正在形成。3家银行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逐步形成了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的架构与机制。同时,内控机制建设也逐步得到加强。3家银行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内控体系和完善的风险防范体制。加快推进包括数据大集中、内部评级等内控和风险防范项目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管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