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

入世5周年 中国流通业艰难走过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1-19

【来源:中国商报】

流通业百花园

2006年12月4日,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以“WTO与中国的对外开放”为题在北京大学进行了长达2个小时的演讲,全面总结了中国入世5年的成果:“加入WTO具有里程碑式意义,5年的成果远远超出了中国和外国人的预期。”

不可否认,加入WTO以来,中国流通企业不出国门就学到先进的经营理念、流通方式和营销技术,大大推进了中国流通业的现代化进程;外资流通企业不仅满足了中国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也带动了中国商品出口。中国流通业在过去的5年中实现了巨大跨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首先,市场流通规模逐渐扩大。从2001年到200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17%。即使在2003年“非典”过后,中国零售业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2003年至2006年零售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仍然超过15%。中国商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各类零售网点1500万个,基本形成遍布城乡的流通网络。

其次,现代流通方式迅猛发展。中国的流通现代化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短短十几年特别是入世后5年的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便利店等新型业态都已出现并得到迅猛发展。

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连锁百强”的变化,可以看出现代流通方式在消费品零售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01年,“连锁百强”企业的销售额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到2005年这个比例已超过10%。目前,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等地连锁企业的销售额,都已超过当地零售总额的20%。

再者,商品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作为我国最先全面对外开放的行业,流通行业已成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目前,至少96%的消费品、95%的农副产品流通完全放开,企业自主采购、自主定价、自主经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大。

另外,市场主体多元化明显。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个体、私营、外资商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商业流通领域形成了多种投资主体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商务部公开的数据显示,2003年大型零售企业销售额中,国有商业企业只占13.3%,集体商业占4.2%,私营商业占18.7%,其余为股份公司、外资及港澳台企业等,非公有制商业零售企业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80%,并将继续得到发展。

最后,行业集中度不断增长,龙头企业正在逐步形成。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2005年与2001年相比,“连锁百强”平均销售额由16亿元增长到71亿元,增长了3.4倍,平均企业店铺数量从131个增长到382个,增长了1.9倍,百强前十名销售规模总额占到百强销售总额的44%。中国商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也显示,2001年到2005年,中国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分别增长32.5%、23.5%、42.7%、33.2%和29.2%。

“可以说,如果没有现代零售业态的引进和开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就很难满足,零售业态‘专而全、百花园’的繁荣景象就不可能出现;如果没有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引进和发展,零售企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就难以实现,对上游产业的引导作用也不会像今天这样突出。”2006年9月,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中国零售商大会上表示:“我们将严格履行入世承诺,坚定不移地扩大包括零售业在内的对外开放,促进中国零售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外资动向

不过,许多人认为,中国流通业的“百花园”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祥和。国内知名的零售业门户网联商网最近做了一项“入世5年,如何看待外资对中国零售业的影响和冲击?”的网上调查。参与投票的近800名网友中,有57%的人认为“冲击很大”;16%的人认为“冲击比较大”。湖南步步高连锁超市董事长王填甚至预言,三年后,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大卖场业态都会沦陷,被外资主导。

那么,在过去的5年中,被称为“狼”的外资流通企业究竟在哪些方面让国内行业如此紧张和担忧呢?

首先,狼群涌入。2001年,中国流通行业的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商业企业35家;2002年至2004年,这一数字分别为38家、22家和32家;然而,到了2005年,也就是中国兑现入世承诺,取消对外资商业的地域、股权和数量限制,并且允许生产企业增加分销业务后的第一年,这个数字呈现几何级的增长――2005年商务部共批准设立1027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其中零售企业187个;批发企业571个,是2004年之前总和的57倍。虽然商务部目前还未公布2006年批准的外资商业企业数量,但记者从公开的数据粗略统计得知,外资零售企业不会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