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

温州专业市场走到十字关口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5-01

【来源:中国商报】

曾经闻名全国的温州几大代表性的专业市场已难寻昔日的盛况。妙果寺服装大市场、信河街皮鞋大市场、东方灯具大市场、动力头和西站服装大市场、桥头纽扣城,这些曾经在全国声名显赫的温州几大商品交易专业市场已经向义乌、柯桥、中山、广州等地转移。

正如浙江省政协提交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温州,这个专业市场的发源地,如今低层次的商品交易经济模式已经无法生存,整个温州专业市场的辐射能力已大为减弱。

传统市场走向衰落

温州妙果寺市场,曾是一个大江南北商贾云集的地方,外地批发商拿货、市民零买,都要到这里走走。如今已经改为一个品类杂多、档次较低的服装礼品市场,接待着偶尔两三人的稀落客流,与往日车水马龙的盛况相去甚远。

市场一当地铺主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温州市区有3个较大的马路市场――环城东路、铁井栏和木杓巷。当时这几个市场生意很好,但地处市中心,对交通影响很大。按照当时的政策,工商部门有权取缔。但鹿城区工商部门决定为个体户创办一个专业市场,支持尚处于摸索期的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

仅仅四五个月后,妙果寺市场迅速蹿红,名声大振。“尝到甜头后,我们又相继创办了农贸市场、钢材市场等一大批专业市场。”谈及当年的历程,曾任温州市鹿城区工商局局长的卢先理颇为感慨。随后几年,在妙果寺市场的影响下,周围形成了包括童装总汇、鹿城服装批发市场等十多个服装商场和1200米长的沿街服装商店,总摊位2770多个,年成交总额近10亿元。

一铺主回忆说,在妙果寺商场最红火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每天天还没亮,商场大门外就云集了一大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工作人员刚打开一扇门,客商就蜂拥而入,拎着大包恨不得一下子将衣服装满。一个新款式,在个把小时内就批发完了,来迟的客商只好看着样品预定,次日再来拿货。只有老顾客,经营户才会为他留货。遇见一个款式好卖的,往往要当天夜里赶工,做出来多少,次日就能卖多少。

但从1997年开始,鼎盛一时的妙果寺市场开始走下坡路。后来,经温州市政府批准,改为旅游艺术品服装综合市场。原有的经营户有的继续摆摊经营服装,大多则偃旗息鼓。

其实,不只妙果寺市场衰落了,当年温州曾名震全国的十大专业市场如今大多走到了和妙果寺市场相近的命运。曾经名噪一时、号称“东方第一大纽扣市场”的桥头纽扣城也是市场萧条,生意清淡。如今,纽扣市场直接成交额急剧下降,摩肩接踵的热闹场面已不复存在。摊位数已从过去的4000多个锐减到现在的500多个。不少铺主甚至用“土崩瓦解”来形容纽扣市场目前的情形。

位于儿路附近的东方灯具市场,早上八九点钟,才有三三两两的商铺开门营业。在市场走一圈,会发现这里的高档灯具并不多。一位经营水晶灯具的女士说:“很多老板都已经跑到广东中山去了。”

而温州市区更有多家服装专业市场如“金鹿”、“金马”、“天马”、“彬彬”等都是开了关、关了又开,主管单位则是不间断地在准备新一轮的“招商引资”,而温州经营鞋服批发的经营户就只是在温州市内的几个新旧市场间做着物理空间的“水平迁移”。

温州专业市场的新痛

“小商品,大市场”,温州的集群经济,往往一个村或者临近几个村就是某一类产品的产销基地。这些小商品在企业成立之初所需要的技术含量不高,加上当年温州本地的劳动力成本又较低,符合这些劳动密集型小商品的生产。而由于“无为而治”,温州政府无法及时引导当地产业的升级。从专业市场设立起的20多年以来,温州的产业还是集中在服装、皮鞋、箱包、打火机等劳动密集型、低加工度的层次上。即使在温州的第二代企业家当中,仍然大多从事同样的行业。这曾经一度成为温州民营经济无法根治的“旧痛”。

而当时间推移到现代商品流通业快速发展变革的今天,不知变革的传统的温州专业市场更是遭遇了“新的创伤”。

长期关注浙江区域经济的学者傅白水认为:“目前的情况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不同了,那个时候温州因体制创新走在全国前面而享受到了先发的好处。而现在温州活跃的产业扩张,并不伴有技术升级,而只是在不同空间中的水平转移。”

傅白水说,民营经济规模小、技术层次低、产业升级困难,公司治理结构滞后使得温州专业市场一直没有形成自有品牌,总体总量虽大但产品种类驳杂、小商品档次较低必然导致优势产业群做大的空间日益缩小。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经济学家高铁生教授则表示:“目前,建立现代化的专业市场是发展的趋势,其专业化必须兼顾到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否则便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高铁生认为,专业市场的“专”是相对超市或其他形式的综合性市场而言的,这种专业化具有显著的行业特性,即在一定行业范围内的产品要上下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