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11-28
【来源:名牌时报】
近日,记者从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一项最新统计中了解到,美国从意大利进口服装的平均单价是22.84美元,从法国进口服装平均单价是22.42美元,从全球进口服装的平均单价是3.19美元,而从我国进口服装的平均单价则是2.84美元。我国服装为何在国际市场上如此低价?
制造大国 品牌弱国
记者了解到,我国现有的4400多家服装生产企业,年产服装80亿件,无论是加工能力、生产能力、出口量还是出口额都是全球最高的。纺织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1/5,对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贡献占绝对重要的地位。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在我国纺织服装业惊人的产量和出口量背后,却有着“大而不强”的阴影:50%以上服装出口为来料加工,30%以上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来样加工,自主品牌的服装仅占10%左右,没有一个享誉全球的品牌。
因为缺少品牌,我国出口的产品价格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平均出口一件衬衣只能赚0.3美元。有些国内制造商为了打压竞争对手、拿到订单,不惜开出总售价8%左右的超低价。一顶标有中国制造的帽子,中国人卖给美国人1美元,但美国人卖给美国人25美元;我们出口的坯布、服装都是数以吨计,而进口的纤维人工肾、神经导管的价格却按克算。世界名牌Hugo Boss的精美衬衣在美国纽约第54大街的售价高达120美元,其中60%以上的利润给了销售渠道商,30%归了品牌商,而中国耗费大量资源、辛苦劳作的制造商拿到的只有区区10%。
我国服装产品的尴尬在于:在品牌端没有话语权,在技术端又说不上话,最后只能在产业链的前后两端之间苦苦挣扎,挣一些血汗钱。
中国品牌研究会会长解艾兰说,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品牌弱国”。另外,随着越南、印度等国服装业的崛起,我国传统加工领域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以及产业链优势也日渐受到威胁。
培育品牌 创造品牌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认为,中国缺乏自主品牌,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尚缺乏培育自主品牌的动力,二是尚未形成有利于品牌发展的竞争环境,三是政府尚未形成统一有效、覆盖全国的品牌战略工作机制和支持政策体系,四是尚未形成有利于品牌发展的良好氛围。
业内人士指出,培育品牌应该是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选择。品牌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品牌的成长需要政府、社会、中介组织等各方共同努力,但是创造品牌的主体是企业。
而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培育自主品牌的动力,不少企业把品牌简单等同于名气,不愿花大力气搞开发,只愿投巨资做广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年销售额170亿美元的美国“GAP”和年销售额50亿美元的西班牙“ZARA”等国际品牌,每年都要投入1亿多美元用于品牌推广。与这样投入力度相比,我们现在的品牌推广活动根本不具备竞争力。所以,要打造我们的服装品牌,必须因地制宜,精心培育,有时候还要借助外力,而不是靠乱打广告。
此外,企业缺乏品牌保护意识,我国50个最著名品牌商标在境外未注册的比例高达50%。品牌战略专家Radha Chadha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对品牌投资、品牌维护的重视程度不高,缺少长期投入,缺少创名牌的内在驱动力。这一点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尤为突出。再有,我国不少企业品牌产品市场定位不明确;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品牌管理部门,缺乏品牌管理人才;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缺乏有效管理和应对预案;服务中很少从市场、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不重视企业形象,也不重视形成企业独特的文化。
转变出口方式 进行差异化竞争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的世界市场,更倾向于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服装和深加工产品将是国际纺织品贸易的主体。
目前,我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较多地停留在大宗低值品上,利润水平低下。与其让大量廉价的产品涌出去而引起贸易摩擦,不如为附加值高的产品创造更好的出口环境,让品牌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得到提高。
因此,必须转变出口方式,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抛弃低价竞争的传统贸易模式,增加中高档服装出口的比例,适当提高服装卖价,不断提高产品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努力提高自己产品的技术含量,冲破进口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所设的技术壁垒,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在设计、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差异化竞争,做别人没有的创新的产品,实行品牌战略来开拓与占领国际市场。
业内人士说,到2010年争取全国有40%的出口企业拥有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比重超过20%;培育出10家进入世界500强的制造业跨国集团,20家自主品牌出口额在5亿美元以上的重点出口企业集团,50家自主品牌出口额5亿美元以上的重点出口企业集团,200家自主品牌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
文/王艳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