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9-12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目前世界年产奶酪大约有1180万吨,而在我国,奶酪的年产量仅有1万吨左右,进口量在8000吨左右,中国的奶酪市场正蓄势待发,前景十分广阔。
这是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从“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国际乳业高峰论坛”上了解到的信息。奶酪以其丰富的营养及不含乳糖、适宜大批乳糖不耐症者食用等特点深受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消费者的青睐。奶酪作为高营养品已不仅仅是西方国家的最爱,环顾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全年的奶酪销量在25万吨左右,人均消费2公斤;韩国2003年的消费量在5万多吨;我国台湾地区近几年乳业一直不景气,平均每年下降3个百分点,但是奶酪消费却是增长的热点,2004年增长达33%。那么,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最有利于发展畜牧业的天然草场,还有准备在2010年打入世界乳业20强的一流乳品企业,奶源也充足优质,但奶酪市场的脚步为何迟滞不前呢?
三大原因阻挡奶酪在中国市场阔步
记者经过调查,发现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在阻挡着奶酪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首先,价格因素。瑞典利乐公司中国部工程师凌汝鑫向记者提供的一项市场调查表明:价格太贵是消费者不买奶酪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调查,2006年7月7日,世界市场奶酪的期货价格大概在2-2.2欧元左右,而我国市场上的奶酪大约需要100元/公斤,贵得令消费者咋舌。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奶酪的价格如此之高?“因为现在的奶酪有一半左右需要进口,所以价格比较贵。”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指出,“虽然国内有些乳品企业已经着手开发奶酪市场,但产量极低,还不能满足目前中国市场1.8万吨左右的需求。”
其次是口味。奶酪有一股特殊的味道,对于吃惯了豆腐的中国老百姓,从不习惯到习惯,从不接受到接受,这其中需要一个过程。不过,在21世纪初,就有几家大的乳品企业对奶酪及发酵乳制品进行研发,如上海光明,黑龙江的龙丹、完达山等,他们当中有些已经开发出了适合中国人口味的奶酪产品。
再次,消费观念。豆制品作为中国的传统营养食品,从古至今一直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和认可,这也是影响奶酪在中国市场阔步的主要原因。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一系列关于发展乳制品扶持政策的出台,我国居民的营养结构才发生变化,乳制品逐渐取缔豆制品,成为老百姓的首选营养食品。进入21世纪,乳业更是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从2000年到2004年,仅仅内蒙古的两大乳业企业――伊利的销售额从20亿元增长到87.35亿元,蒙牛从2.94亿元猛增至72.14亿元。如今,作为中国乳业的龙头,伊利和蒙牛更是吹响了进军世界乳业20强的号角。至此,“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思想已深入中国普通百姓的心底,传统的饮食营养品消费观念也随之悄悄发生了改变。
龙头乳品企业开拓奶酪市场蓄势待发
可以说,牛奶现在已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那么对于起步较晚的奶酪食品业,乳品企业又该如何开拓市场呢?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指出,摆在中国乳品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引导消费,让更多的中国老百姓都能接受奶酪。对于这个问题,凌汝鑫则显得信心十足:“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第一,这是一个大的趋势,第二个是时间的问题。”他介绍说,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甚至可口可乐、啤酒,这些原来都不是中国人的传统食品,但这些食品进入中国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被中国的老百姓所接受,而且有些还很受欢迎。像日本、韩国还有中国台湾地区,奶酪同样也不是他们的传统食品,但是现在他们都接受了,而且发展得很快。
光明等一些乳品企业已对奶酪市场进行发掘,那么作为中国乳都的呼和浩特和行业龙头的伊利和蒙牛是否也有大的动作呢?
今年4月,呼和浩特市委书记韩志然在蒙牛视察时曾指出:蒙牛在今后的发展当中要做到“四点覆盖”,其中就包括“奶酪覆盖”,即充分利用内蒙古的资源优势,通过与国外一些乳品巨头合资开发,争取把奶酪市场做大做强。相对来讲,伊利的动作则显得更加果断,在“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国际乳业高峰论坛”上,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说:“奶酪这个市场,伊利集团前年已经跟法国的一家奶酪企业共同合作,一部分国内生产,一部分国外引进,已经把我们的奶酪产品推向市场,现在国内一些大的卖场里面能看到伊利的奶酪。”潘刚还透露,目前伊利正在选址,准备在国内建设一个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奶酪生产基地,伊利将选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和应用技术。潘刚还表示,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