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7-16
【来源:中国商报】
显然,零售业的争夺战从未停歇,而在圈地战、人才战、价格战等一一竞拼过后,这次,轮到了生鲜食品。
有迹象表明,在大卖场和便利店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大批标准超市正加快向生鲜食品专卖、生鲜超市的转型,以错位经营寻求继续生存的出路空间;而在“低价”和“一站式购齐”无法赢得客单价提升的现实下,大超市卖场也把新增长点的开拓落在生鲜食品上,强化生鲜食品经营成为家乐福沃尔玛们寻求突破的一致行动。
生鲜突围
根据上海商情-FMCG研究中心的零售监测显示,2006年以大卖场、标超、便利店为主要内容的连锁业已经成为食品消费的首选场所,其中标超食品销售的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了63.3%,而大卖场食品销售的比例为56%,便利店食品销售的比例更是高达90%以上。
该零售监测同时显示,2006年大卖场在整个连锁业态销售规模中占据了“半壁江山”,比重达到51%;而标超业态的比重则较上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为41%;便利店业态则保持稳定,比重为8%。
面对大卖场和便利店的双重挤压,标超的转型首选主攻具备生鲜和便利食品销售优势的生鲜店。
在主力业态为标超的上海联华超市的转型中,生鲜店的大力发展是其实施创新试点最为重要的步骤。据统计,上海联华超市以前的生鲜在标超商品结构中所占比例为25%至30%,但是改建后的联华超市不仅1500平方米以上的食品加强型超市增多,1000平方米左右的门店逐步转型为生鲜超市,汇集了蔬果、高档水产、肉制品、中西熟食,生鲜食品占比达到40%以上。同时,上海联华还与益能合作,共同投资上海联华生鲜公司,并提升了物流配送的效率。
以生鲜为突破口实现成功突围的还有福州永辉超市。据悉,永辉超市转型后突出生鲜特色,在与山姆店的竞争中已占得上风;上海城市超市瞄准高端市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稳居一块阵地;京客隆超市强化供应链,周转能力和毛利水平大幅提高。
事实上,生鲜的重要性并非只有身陷挤压的标超有所领悟。在顾客分化、成本提高、竞争加剧、盈利能力下降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尤其是“低价”和“一站式购齐”无法再吸引消费者时,占据零售业态竞争优势的大超市卖场也开始寻求新的增长点。强化生鲜食品的经营,并使之成为主要的聚客类商品由此成为大超市卖场的普遍做法。
这在家乐福表现尤为明显。人所众知的是,在任何一家家乐福卖场,生鲜日配和日杂是其最具亮点的两个区域。而日前,其门店生鲜区域面积得到进一步扩大,各店经营的生鲜品种增加到3000至5000个,商品陈列更加活跃,品类组合特点更加突出。在生鲜区域,敏感性的商品价格低得让人心动,因而在此区域无不是人潮涌动。
家乐福总部方面告诉记者,在位于北京市郊的留名村,是家乐福正在建设的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负责北京地区各分店的蔬菜供应。这一基地在国内尚属首创,家乐福方面称,“在未来几年,这个基地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将被推广到全国各地,届时将有大量新鲜、安全的有机生鲜商品在全国各地的家乐福销售。”而在生鲜食品的库存上,为了更吸引顾客,家乐福多家门店鱼类水产柜台已撤消冰柜,实行每日配送体制,以保证家乐福的门店将当日死鱼全部作为废损处理。
利润增值
家乐福的谋略其实很简单。按家乐福北京双井店生鲜部一位相关负责人的说法,“强化生鲜经营不仅仅是吸引和聚集、稳定消费客流。在聚客的同时,生鲜食品也是能够带来高毛利的商品。超市建立稳定的生鲜基地供应渠道,食品直接来自源头,质量有保证,价格也就更具竞争力。而若通过进一步的加工,更能实现高利润的增值。同时,由于超市全程参与到生鲜食品的供应链过程,能够通过对生产、配送流程的监控,有效保证食品品质,保障食品安全。”
事实上,因零售竞争的激烈,很多超市陷入趋于同质化的“价格战”竞争,如何拉升持续走低的毛利率也成为大型超市卖场不得不直面的问题。2006年下半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金牌店长所在门店的调查分析显示,大型超市卖场最低毛利率仅为7.3%。而香港上市公司的数据同期显示,联华超市中大型超市卖场的毛利率也仅为9.25%。
而生鲜食品可挖掘的高附加值显然是极具诱惑的一块“蛋糕”。上海城市超市总经理崔轶雄说:“一盒经过精细加工的色拉菜能从10元卖到45元,一罐经过深加工的雪菜能也从几角钱卖到两块多钱。”
为了走出“价格战”泥沼,提高毛利水平,很多大型超市卖场自然愿在生鲜上下足功夫,尤其是定位高端客户的高品质生鲜食品的采购、加工成了许多超市错位经营的重要举措。
以生鲜食品为主打的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