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3-29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06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从市场情况看,全年国内消费市场活跃,增速加快。2006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6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增速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
国内消费市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增长,得益于诸多有利因素。首先,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次,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为消费品市场的加速发展给予了政策的推动。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加快,对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7元,扣除价格上涨的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4%,增速比2005年加快1.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59元,实际增长10.4%,增速加快0.8个百分点。另外,充足的商品供应也保证了居民多样性的需求。在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的商品428种,占71.3%;供不应求的商品几乎没有。
农村市场销售持续升温,成为2006年我国消费品市场增长的一大亮点。2006年,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867亿元,增长12.6%,其增长速度与城市的差距,由上年的2.1个百分点缩小到1.7个百分点;其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2%,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1个百分点。
从零售市场表现比较突出的商品看,体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特征的热点消费商品增长趋势明显。如汽车类商品比上年增长了26.3%,增速高于2005年近10个百分点;持续升温的住房消费进一步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家具类商品的增长。如建筑以及装潢材料类2006年增长24.4%,家具类增长2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9.2%。居民用于个人发展、享受及娱乐性消费市场活跃,如通讯器材类增长22%,文化办公用品增长18.6%,化妆品类增长18.6%,金银珠宝类高档商品的增长达到25.8%,居民交通通讯、教育文化等消费比重的持续增加以及餐饮、旅游健身消费的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居民消费质量进一步的提高,并不断地向舒适享受型消费发展。
国内竞争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流通领域发生重大变化
自2004年12月11日我国零售业向外资全面开放以来,零售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6年,我国零售业整合速度明显加快,全年业内共发生16起重大并购事件,如美国最大的家电零售商百思买收购五星电器56%的股权,国美并购永乐,物美并购美廉美。从市场竞争主体看,外资零售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一系列资本运作手段开始了在中国全面扩张的步伐。在2006年上半年全国前30家连锁企业中,家乐福以79家门店数量、119亿元营业额的业绩使其在本行业中所处的位置明显提前;而2005年其门店数量只有61家,仅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在中国增开18家门店,速度明显快于往年。而其他外资零售巨头,如沃尔玛、易初莲花、麦德龙等,在国内零售市场的门店数量也平均增加了20%以上。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不少外资零售企业开始改变平稳发展的策略,在加快发展步伐的同时,开始加大对二三级市场的关注程度。
而本土零售企业在面对国内同业以及外资企业竞争的同时,本着做大做强的原则,也纷纷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这些企业利用规模优势,丰富资源的有效整合,其市场竞争力大大得到提高。目前,我国零售业已具有了与外资抗衡的企业航母。
目前世界零售业50强中已有80%进入中国,国内零售市场竞争的国际化特征更加明显。而随着这些外资零售商在门店数量上的不断增加、在地域上不断扩展、在业态上不断发展,国内零售市场国际化竞争也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内展开。
外国零售巨头在带来了激烈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型的业态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目前,专卖店、专业店、超级市场、便利店、百货店、折扣店等各种零售业态遍地开花。2006年,各种业态均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其中专卖店和专业店开始显示较强的增长势头,大卖场已成为国内零售市场的主力业态。作为现代流通手段之一的连锁经营成为商业企业采用的主要经营组织方式。零售业态的日益完善,使消费者购物更加方便、快捷。
为了改变广大农村消费长期以来购物难的问题,商务部在2005年开始了以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试点工作,在2006年又启动了重点建设100家现代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100家大型产品流通企业的“双百工程”。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不断得到完善,并进入全面加速发展阶段。据统计,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