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商务部网站】
“1981年,厦门除了中山路,哪有什么街可逛呀?像华联这些商场都还没有开呢。而且我也没有钱和票买东西。”厦门市统计局外经处处长林永明谈及25年厦门商业变化时,感慨很多。
企业增加四倍多
林处长在市统计局上班的工龄,正好也是25年,跟特区同龄,真正见证了特区25周年商业的发展历程。她说,25年前厦门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商业经济是由供销社、商业局、粮食局、烟草局等八大行政性公司主导,虽然也存在少量个体商业,但都必须经过工商局的严格控制,申请营业执照后才能开店。“截止到2004年底,厦门已有6万多个体户,7530个批发零售贸易法人企业,比25年前增长了四倍多。”
超市遍地开花
林处长说,25年前,厦门还没有什么超市,市场都比较简易,还有路上挑担子叫卖的,商店基本上都要凭票证购买,布票、粮票、糖票等,限量供应,没票你就买不到东西。而现在这么多的商场数都数不过来了,它们都在变着招数吸引顾客,就怕你不去逛。
“以前全部是国有商店,现在全市除了华联百货是硕果仅存的纯国有商场外,其他都是各种成分的店,特别是国际性连锁店发展很快,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世界头三号零售巨头都来了。”林处长感慨。
据统计,目前厦门除传统零售业态外,还发展了专业店、仓储式超市、连锁经营式、直销式、电视购物方式等等。到2005年末,厦门拥有限额以上连锁零售总店42家,各种形式的连锁分店606个。由于门店增加,营业面积达到19.2万平方米。
在外就餐很普遍
“25年前,虽然市场不多,但商品价格却相当便宜。记得当时500克上好的排骨,只要两元多,现在的精排都要十八九元了;我那会儿很爱吃田螺,当时500克也就8分钱,现在都要四五元了。以前很少下馆子吃饭,现在动辄就外出就餐。”林处长讲述。
据介绍,跟25年前相比,现在厦门人在外就餐已经很普遍,繁荣了厦门的餐饮业。2005年全市限额以上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6.2亿元,比1981年增长200.54倍。
轿车消费大幅增长
“省里下发的文件、报纸一撂一撂的,还得跑到火车站去搬回来,怎么办呢?没有汽车,我就骑三轮车去搬呗。”林处长告诉记者,1981年的统计数据都是用算盘打出来的,现在都是人手一台计算机了,当时整个统计局22人,没有一辆汽车。
25年来,轿车消费大幅增长,尤其进入21世纪,厦门人买车异常火爆,中高档的家用轿车成为城市居民又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到2005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轿车销售稳步增长,年零售数量达到1.24万辆,“人们买车,就像当年买电视机一样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