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京郊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步入提升期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7-16

【来源:国际商报】

截至今年5月,北京郊区的连锁超市、便利店已达1908家,现代流通网络已经覆盖了98%的乡镇,在千人以上大村的覆盖率达81%,近260万农村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口从中受益。至年底,延伸到村、镇的连锁店铺将达2700余家,基本实现十个远郊区县的乡镇和千人以上乡村连锁店铺的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的发展目标。

记者从北京市商务局获悉,今年,北京还将对10个配送中心和20个二级配送站点进行建设和改造,进一步增加配送品种,提高配送比率;并在4个企业中进行“租用公共平台软件(ASP模式)”方式、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试点,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到2010年,北京郊区乡镇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将达到10%左右;村镇连锁超市、便利店商品统一配送率超过60%,其中加盟店的粮油食品、调味品、副食品的配送率达到80%左右。

自北京市启动郊区现代商业流通网络建设的三年来,随着郊区现代流通网络的建设和发展,郊区农民和消费者获得了真正的实惠。

北京郊区现代流通网络的建设过程采取规模集中采购的方式,降低进货成本,让农村消费者得到实惠和安全。据不完全统计,郊区企业为农村店开发和引进的商品已经达8000多种,预计2006年集中采购配送商品达到17亿元,保证乡镇超市经营的商品达到5000种以上,乡村便利店经营的商品也达到1200种左右。郊区各连锁公司集中采购并配送的粮油、生鲜食品、速冻食品、调味品、酒类、饮料等各类商品占配送总额的80%以上。

郊区的超市、便利店组织了多种商品和服务,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今年,北京郊区超市、便利店在经营日用商品的同时,还搭载了售卖香烟、换液化气罐、售电话卡等服务,在农忙时,开展种子、化肥、农药等经营,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方便。在增加各类附加服务的同时,店铺也大规模开发商品,带动了生产加工和农副产品流通。规模开发适合农民消费需要的品牌商品,流通企业有能力对生产企业下单采购甚至定制商品,出现了一批为郊区消费开发商品的生产加工企业。同时,一些郊区连锁商业企业分别在郊区建立了自己的货源基地,把蔬菜、干鲜果品、禽蛋、杂粮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引进城区市场。一些连锁企业开展了多种特卖、促销活动,活跃郊区市场。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农村店铺的销售额一般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0%至30%,一些新加盟的乡村店铺销售额同比增长最高达到一倍以上。

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在方便居民的同时,也安置了大量人口的就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新的岗位和机会。目前,郊区连锁商业企业共安置就业20000人左右,同时郊区连锁企业加大了对加盟户的业务培训,从店铺布局、商品陈列、需求分析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商户的经营管理水平。

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束为介绍说,在建设过程中,政府在资金扶持、市场环境规范、技术手段支持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配合,将为农民办实事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相结合,明确了鼓励政策,缓解了企业在发展初期的压力。面对分散、偏远的郊区市场,以及地区、乡土、习惯等因素,北京从实际情况出发,先由郊区企业建设初级网络,在网络延伸到村以后,再引导实力和能力都较强的大型企业去对接。目前全市十个远郊区县都有了自己的龙头企业,并适时进行政策微调,为企业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2004年,重点发展店铺,企业和区县创造了店铺发展的四种模式;2005年,支持配送中心建设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内容;今年又新增了支持中心站点建设的内容,引导企业将已经形成的网络进一步向山区及更偏远的区域延伸。

目前,北京已经初步完成了郊区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束为表示,下一步,北京将把郊区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纳入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中,纳入全国“万村千乡”建设的工程中,与“双百”工程、“信福工程”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作用,围绕采购能力、商品配送和信息管理这三大核心技术,强化总部功能,紧紧抓住店铺发展和配送中心建设两个关键环节,使龙头企业真正在郊区现代流通网络的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针对目前郊区连锁企业处在发展初期,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郊区连锁企业群体的规模效应,在融资担保、信息服务、采购配送和业务培训四个方面,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公共服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并通过增加适合农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供给,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