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商报】
商务部日前发布上半年商品市场运行情况及发展趋势。监测显示,国内商品市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商品市场供求状况大体平稳,市场价格变化差异加剧,生产资料价格水平持续上涨,农产品价格有涨有落,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向下传递加快。
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提供的资料显示,上半年我商品市场运行呈现四大特点:
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城乡市场增长差距缩小。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3%,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另据我部监测,上半年全国1000家重点流通企业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6.3%。其中,大型百货店零售额增长15.7%,大型综合超市零售额增长17.6%。农村市场消费增速加快,城乡市场差距有所缩小。
生产资料销售稳步增长,市场供求总体平衡。上半年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约为8.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30种主要生产资料资源总量平均增长17.1%,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需求总量增长16.2%,增速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市场供需的协调性有所增强,成品油资源紧张的局势明显缓解。焦炭、铁矿石、氧化铝、水泥等产品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有所好转。
消费品价格涨幅稳定,生产资料价格逐月攀升。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呈低速上涨。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3%,涨幅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呈持续上涨势头。上半年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1%。
进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国内重要资源产需平衡调节作用加强。据海关统计,上半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7957.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4%。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缓解国内基础原材料不足,发挥优势产业生产能力,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尽管上半年我国商品市场运行呈良性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投资对拉动能源、原材料市场需求的作用依然较强。据统计,1-6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3%,增幅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分别提高4.2和4.1个百分点。投资加快增长带动主要生产资料需求增加,生铁、粗钢、钢材和水泥产量都保持在20%以上较高增速,投资拉动的特征明显,引发市场价格不断攀升,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需的不平衡和生产能力的扩张。
此外,基础原材料价格向下游传导的速度加快。特别是受石油等能源、金属、塑料材料、食糖等等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及运输、人工等费用上涨影响,部分轻工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引发了部分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下游产品价格的上涨。上述负责人认为,尽管由于家电销售渠道竞争激烈,暂时还不会出现家电产品全面上涨的局面。但最终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必将随着上下游之间的价格矛盾加剧释放出来,从而引发不同产品价格轮番上涨。与此同时,受近年来居民教育、医疗、住房等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及公共服务项目调价影响,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对消费意愿有所下降,会对消费产生一定影响。
另外,从商品市场发展来看,预计全年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万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国内消费品市场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预计2006年下半年,粮食类价格走势将基本平稳,与粮食相关的部分农副产品的价格也将基本保持稳定。而下半年生产资料市场需求依然旺盛,市场价格高位运行。全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预计17万亿元,增长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