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日报】
宝岛眼镜的发展在最近几年似乎非常顺利。从10年前在大陆开业以来,这个台湾最大的眼镜零售店在前4年内在内地只开了28家店。但是在接下来的六年中,宝岛眼镜在大陆遍地开花,到6月中旬,共拥有563家店面,仅北京就有89家。
然而,最近的一年中,正在编织成为全球前五大眼镜零售商梦想的宝岛眼镜似乎已经逐渐闻到市场中强烈的火药味。
来自意大利的全球最大的眼镜零售商Luxottica在过去两年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斥资6亿元收购了三家眼镜连锁店,一举将近270家店铺揽入怀中,包括在北京拥有80间店铺的雪亮眼镜。
位于北京的大场面平价眼镜连锁在开业九个月内,就在北京开出了12家连锁店。
宝岛眼镜面临的竞争只是台资零售业者在大陆面临的来自国内和国际双重挤压的冰山一角。而这也是它们彻底本土化转型的开始。
危机时刻
波士顿咨询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温济棠指出,台资零售商是20世纪90年代最早进入大陆市场的海外投资者之一,由于它们在文化、语言上的优势,以及在台湾这个比较成熟的零售市场的经验,所以台资企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由于大陆市场巨大,而且距离很近,所以台资企业总是很自然选择了大陆作为对外拓展的第一选择,这对零售业也并不例外,” 在大陆零售市场有着13年经验的温济棠说道。
从90年代中起,许多台资零售商纷纷进入内地市场。好又多于1997年进入大陆,在前五年内只开了十家店,但是在2003年一年内就新增了17家超市,而在04年更是一举增加了88家店铺。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台资两大零售大润发和好又多占据了2005年外资零售前三位中的两位,仅次于家乐福。它们两家的总的销售额高达290亿元。
然而,随着众多的大陆企业和外资巨头就纷纷加入战团,台资企业初期的高速成长带来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同时也因为扩张优先的策略,使利润率迅速下滑。
商务部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7年4月的数据就表明,好又多去年的销售只增长了6%,而家乐福增长了50%,沃尔玛增长了30%。
台资零售企业由于它们的母公司的每个业务部门都在大陆市场上高速增长,所以集团对于资金的需求也在高涨,而出售非核心的零售业务成为带来资金流的一个难免的选择。今年2月,沃尔玛收购了好又多35%的股份,并且取得了增持到控股的权利。乐购也在2005年出售了一半的股份给英国零售巨头TESCO。
除了激烈的竞争之外,台资零售商在它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本土化上也面临着挑战。
波士顿咨询的温济棠指出:“零售本质上来说是个高度本土化的行业,共同的文化和语言并不能确保台资企业就可以真正理解本土需求。”
随着台资企业从上海这样的一线市场向内陆的二三级城市扩张,它们在上海对供应商的管理和对客户口味的把握已经很难适应与一个不同的市场。许多零售商都发现,一种在上海热销的蛋糕并不见得会在长沙收到欢迎。
中国最大的外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在一份关于中国零售市场的报告中也提到:“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广阔的地域都使中国既是一个前景巨大的市场,但是要理解它的需求和接近它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台资零售企业在过去很容易成为当地的官员的一个挚爱,但是现在由于他们更倾向于鼓励当地的连锁经营者或者像沃尔玛和家乐福这样的世界500强,台资零售商发现要取得最好的地块也比以前难很多了。
对于每个零售企业来说的人才的短缺,在台资企业身上也得到了体现,甚至更明显。外资和本土企业都拿出了一些非常具有诱惑的薪酬方案,如国外培训和快速晋升的机会。而台资企业因为很多最初都起家于家族企业,而且高级职位都是由台湾人担任,所以不少本土人才都存在着对职业发展瓶颈的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