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4-07
【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青岛啤酒“动作”频频,引人注目。9月1日,位于青岛本部的二厂正式启动了20万千升纯生啤酒的改造扩建项目。8月31日,彭城公司举行搬迁新建40万千升工厂仪式。8月28日,青啤董事会确定在山东章丘新建40万千升生产基地的项目。三个项目总投资高达8.36亿元,新增产能达90万千升。这些项目完工后,青啤年啤酒生产能力将达到600万千升。
在沉寂5年之后,青岛啤酒踏上了新一轮的扩张之路。
扩张模式悄然转型
如果说过去的扩张模式具有“先有工厂后有市场”特点的话,此轮扩张则是典型的“先有市场后有工厂”。这是青啤此轮扩张与过去质的区别。
1998年,青岛啤酒确立了以“名牌带动”式资产重组为核心的“大名牌”发展战略,率先在全国掀起了购并浪潮。充分利用青岛啤酒的品牌、资金、技术、政策、人才等优势,通过破产收购、政策兼并、控股联合等方式,先后收购兼并了上海、平度、日照、平原、菏泽、薛城、荣成、马鞍山、黄石、应城、蓬莱、芜湖等地的近40家啤酒生产企业,走上了低成本扩张的规模经济之路。
虽然此时青岛啤酒的扩张是“先有工厂后有市场”式的,但当时这种模式却是非常正确的战略选择。当时,小型啤酒企业纷纷亏损;同时洋品牌啤酒由于建厂成本高、管理成本高、市场投入高、资金消耗高等四大症结,出现了“水土不服”,有90%以上出现了巨额亏损,开始纷纷撤退,且大多数洋啤酒都在寻求与国内大啤酒企业的合作,包括列世界啤酒业10强的大啤酒公司。这正是本土强势企业实施低成本扩张,壮大自己实力的好时期。青岛啤酒正是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国内市场的战略布局。青岛啤酒也从30万吨的产量迅速增加到300万吨。
第一轮扩张基本结束后,青啤工作重心开始由外部并购转为内部资源整合,由外向型的扩张转为内涵式的发展,更加关注于资产的效率,更加关注于市场终端。这种内涵式发展道路也是青啤扩张模式转变的深层次原因。它自然而然地使青啤形成了“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扩张策略。
上述三个工厂的建设,都体现了这一模式的特色。青岛啤酒二厂的扩建,是因为纯生啤酒的供应缺口很大,甚至出现了经销商在工厂门口排队等酒的场面,同时,纯生啤酒在美国也深受青睐,两个月销量就达到50000箱。正是这种市场的需求,才促成了青啤二厂纯生啤酒扩建工程的上马。
章丘生产基地建设同样是因为市场的红火。几年来,青啤已经占据了济南市场中高档啤酒6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崂山啤酒的销售快速增长,按照目前的销售情况,青啤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加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
6年前投产上市的彭城啤酒,不仅在所在地打开了市场,进入江苏省著名商标之列,在青啤公司内部,也被列为包括“青岛啤酒”在内的六大核心品牌进行重点培育。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彭城啤酒突破现有工厂限制,重新选址建新厂刻不容缓。
新模式更具竞争力
业内专家认为,青啤这种新的扩张模式,将成为中国啤酒业扩张的新坐标。它意味着整个中国啤酒业的增长方式将开始发生质变。
综观两种扩张模式,可以说,第一种扩张模式主要是基于资本、品牌、本土优势的增长方式,在当时,这种方式是极为有效的。而第二种增长方式则是基于核心能力的增长方式,它需要的是企业在战略、文化、管理、技术、人才、网络的综合优势,是一种不可复制的能力,是中国企业真正成为国际化企业必须具备的能力。
青岛啤酒5年的沉寂正是在锻造这种能力。青啤迅速把企业重心从规模扩张转移到人才、管理、技术、网络、品牌、文化等方面,如建立事业部、在子公司推行青啤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抓质量、强调财务控制等等,收效巨大。内部整合的最重要环节――――管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青啤重金聘请洋专家,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咨询,并开始实施“战略管理”概念,即总部是战略发展和资源配置中心,突出战略研究和宏观调控;事业部是区域管理中心和利润中心;生产厂是质量和成本控制中心等等。与AB结盟后,青啤更是引入了AB的战略管理、品牌整合、口味一致性、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等四大支持,完善管理机制。
最近,青啤公司总裁金志国又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营销模式,这也将是青岛啤酒未来10年的商业模式,“三位一体”是将产品销售、品牌传播和消费者体验三种竞争手段结合运用的营销模式,三个组成部分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正是这些核心能力的锻造,青啤才水到渠成地形成了市场拉动型的企业发展模式。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