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商联市场部】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明
(2011年10月 新加坡)
一、宏观经济整体发展势头良好
近几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中国经济克服了一系列外部环境冲击和国内严重
自然灾害的影响,依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局面。 “十一五”期间(2006年至2010年),GDP平均增长11.2%。2010年GDP总值达到39.8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0.3%,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然,我们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改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大动力的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就2010年来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3%,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4.8%,拉动GDP增长5.6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9%,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多年来中国经济整体上过于依赖出口拉动的增长格局有了一定改变。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依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上半年GDP实现增长9.6%。
二、零售市场销售保持较快幅度增长
零售市场随着宏观经济恢复快速增长。2010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7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8.3%。今年以来销售势头不减,1至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6.8%。
(一)热点商品销售旺盛。在各项促进消费的政策作用下,市场效果进一步显现,热点商品销售进一步加快。2010年汽车类商品增长达34.8%,石油及制品增长34.4%,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增长27.7%,通讯器材增长21.8%,金银珠宝增长46%,建筑及装潢材料增长32.3%。上述热点商品销售增长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超过三分之一。
(二)多业态成为零售业主要经营方式。为适应消费者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中国零售业引进了发达国家100多年形成的多种业态形式,并且将多种资源、要素进行不同组合,创新了多种业态。大型综合超市、超市、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会员店等十几种零售业态,百业竞呈。据中国商业联合会调查,大型零售企业大都采取多业态经营的方式,既满足了消费者需要,又适应于市场竞争之需要。
(三)企业区域化发展特点明显,市场集中度提高。目前,除了少数家电连锁企业以外,中国大型零售企业多采用区域化发展战略。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的40家大型零售企业集团中,有22家是区域化企业。中国一、二线城市零售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基本稳定,新门店发展空间较小。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零售企业纷纷向三、四线城市扩张。2010年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7.6%,“零售百强”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1%。
(四)外资零售企业加快发展。中国零售业对外资已经全面开放。近年来,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扩张速度进一步加快。“零售百强”中外资企业已达19家,外资零售门店、销售额增幅均高于本土企业。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特易购等世界著名零售企业均在中国投资开店并获得了很大成功。亚太地区日本、韩国、泰国,包括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零售企业在中国大陆地区分享了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的机会,并有不菲业绩,同样受到中国消费者的欢迎。
(五)网络购物“井喷式”增长。近几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B2B、B2C和第三方平台等多种形式非常活跃。仅淘宝网注册用户即达3.7亿个,网络团购企业数量达1880家。去年网络零售额达5100亿元,相当于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3%。
零售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宏观经济层面上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较重,中国零售企业规模、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以及自主品牌培育与发达国家零售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