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场的2015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北京20多家主流商场去年业绩出现下滑,百货依然是拖油瓶角色,成熟购物中心增长势头强劲,但危机感依然蔓延在零售企业中。根据多位商业高管对2016年商业趋势的展望,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百货业将通过渠道扩容来增强业绩,多家主流购物中心也将开始大调,更多新业态将进入商场。
百货:渠道扩容
北京主流商业项目2015年成绩单透露出些许寒意。有统计数据显示,北京20家主流商场中,近半项目出现业绩下滑,下滑项目以百货店居多。不过,百货业并不准备缴械投降,下半年将通过渠道扩容提高业绩,以增强对品牌的吸引力。
根据统计,百盛、翠微、王府井系门店下滑明显,集团旗下明星门店也陷入泥沼。百盛复兴门店销售额从2014年的20亿元下跌到15亿元,北京市百货大楼、双安商场均有约10%下滑,并入翠微股份的当代商城销售额下降9%,翠微大厦则下滑6.6%。
在低迷之下,北京SKP(原新光天地)、汉光百货等逆势坚挺。在商场进行大规模楼层调整的情况下,北京SKP与汉光百货分别有4%与0.4%的微增长。汉光百货总经理浦嘉嘉表示,在折扣季一年比一年提前的情况下,能明显感受到品牌方面压力很大。消费渠道的多样化让品牌可挑选的货品支持范围更广,对于百货业态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业绩反馈和调整思路很难说服品牌。浦嘉嘉表示,汉光百货斥资亿元进行了最大规模调整,今年还将改造最重要的化妆品楼层。这种积极的改变也让品牌有好的业绩回报,汉光百货的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品牌保持着全国销量冠军,从未在中国百货店开店的Under Amour也破例开了首个百货型门店。
北京SKP董事长张力争则表示,2012年开始,北京SKP就酝酿调整,从全球海选了顾问公司进行店铺改造升级。2014年11月,北京SKP启动更名,换成更为国际化的名称,同时对商场女装、女鞋的楼层封闭改造。去年2月,化妆品楼层也进行了全面换新。张力争表示,改装本身也是从满足消费者更多的情感化需求出发,不再是简单的需求满足,从业绩表现来看品牌最终也认可这些改变。
购物中心:业态变革
与百货店喜忧参半的整体表现相比,北京购物中心呈现良好增长态势,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购物中心将通过业态变革,挖掘昔日租金洼地。
进入成熟期的西单大悦城、东方新天地、三里屯太古里、朝阳大悦城等销售额分别为40.4亿元、24亿元、22亿元、27.3亿元。
西单大悦城总经理沈新文表示,商场在去年进行了品牌升级,将一层部分化妆品牌调整到二层,一层主打轻奢品牌,今年还将进行室内改造与大规模餐饮品牌淘汰、更换。沈新文表示,西单商圈内的多个大型商业企业还进行了首次商圈联合活动,以基于微信服务功能的O2O尝试整合营销资源,新加入的34万会员90%以上都是通过线上转换而来。
东方新天地总经理蒋领峰认为,商场每隔1-2年就需要对部分区域软硬件进行翻新,给消费者制造不一样的体验感。去年,陪伴东方新天地成长的晨曦百货撤离,蒋领峰透露,原晨曦百货将切分成16个店,从收益与主题店铺形象上都会比之前提升很多。
增长势头强劲的朝阳大悦城与三里屯太古里也在生活方式主题打造、潮流品牌引进等方面有了很大变化。与过去几年疯狂引入儿童、餐饮等体验业态相比,购物中心对于新业态尝试更加大胆。红星商业总经理李嘉透露,天津爱琴海购物公园将把赛车场带入商场,红星商业重点打造的上海项目也将有一些另类的业态尝试。备受热捧的体验业态也打破了租金收益低的局面,多位购物中心负责人表示,部分餐饮品牌的租金收益已与之前有了很大提升,一些新概念的体验业态较之前的KTV品牌收益也有不少增长。
零售危局持续
尽管购物中心在客流、销售、品牌表现上优于百货,但在去年全国商业项目20强统计中,百货坪效还是高于购物中心与奥莱业态。根据搜铺网统计,百货坪效约为3万元/平方米/年,购物中心坪效为2.3万元/平方米/年,奥莱坪效仅为1.8万元/平方米/年。
一线城市百货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但在三线城市,传统百货依然强势。业绩抢眼的百货店转型大致相似,在20强中,百货店有13家已进行购物中心化转型。虽然唱衰百货的声音不断,但上榜购物中心近半项目保留了百货主力店。
对于今年零售业走势,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中发现,商业项目普遍预期保守,去年大多零售企业已进入低谷期,今年触底反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实际上,不仅是中国零售业被下滑梦魇笼罩,全球零售业也危机感倍增。美国百货巨头Macy"s Inc.(梅西百货)、J.C. Penney(彭尼百货)、Target Corp.(塔吉特百货)先后宣布今年将有关店计划。英国马莎百货也将关闭部分国际市场门店。
(北京商报 记者刘宇)